惊蛰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惊蛰是什么意思)
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声春雷,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这是仲春时节的开端。陶潜在诗中描绘的仲春时节,春意渐浓,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今天,让我们一起惊蛰背后的故事。
一、解读惊蛰气候
惊蛰,原为古时的启蛰节气,因避汉景帝名讳而改为惊蛰并沿用至今。惊蛰一般出现在每年阳历的3月6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开始。这个节气标志着春雷初响,冬眠的虫儿被唤醒,大地恢复生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详细描述了这一自然现象:“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虽然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虫儿的苏醒其实是因为温度的变化而非雷响,但这个富有诗意的解释仍被广大人民喜爱并传承着。
二、惊蛰与百虫的故事
惊蛰是一个与百虫息息相关的节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物候现象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城,惊蛰前后雷滚虫苏,而在黄河流域,相似的景象则要稍晚一些。但无论是否听到雷声,人们都在这一天形成了许多与百虫有关的习俗。人们普遍认为,虫子对古代人们来说大多不是好事,因此惊蛰的习俗多与驱虫、杀虫有关。
在江苏的邗江一带,有照蚊虫的习俗。惊蛰之夜,人们点燃红烛,手持烛光四处照寻蚊虫的影子,边照边念咒语,以驱赶蚊虫。当地人还会炒制一种名为“炒虫儿”的糯米糖饭,寓意将虫子吃掉。而在江西、广西等地,人们则用撒石灰的方式驱虫,墙根屋角都要撒遍。湖南的醴陵地区则在惊蛰时节屋内放鞭炮,名为“爆惊蛰”,意在吓跑虫子。
而在湖北天门、孝感等地,除了虫子,连田里的青蛙也要应对“打击”。当地有“打虾蟆”或“赶虾蟆”的习俗。关于为何要打青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蛙鸣太吵;另一种则是因为青蛙的鸣叫往往预示着天气转暖,而对农业生产来说,惊蛰时节稍微寒冷一些是有益的。
三、惊蛰与雷神的传说
惊蛰与雷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礼》中记载:“惊蛰,……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在古人的想象中,雷神是掌管雷电的神灵,其形象经历了从“龙身人头”到更复杂的形象演变。在惊蛰前后,民间有许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如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以及去雷神庙上香祷告等。
惊蛰,是一个充满生机与传奇的节气。在这个时节,春雷初响,虫儿苏醒,大地回春。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妙的自然景象,感受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诗意解读和丰富想象,也传承和弘扬这一充满民俗特色的文化传统。自汉代起,雷神开始逐渐人格化。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记载,人们描绘的雷神形象通常是一位大汉,一手拿着连鼓,另一手则持着上方下尖的锥子。那时的人们深信,轰隆隆的雷声是雷公用连鼓敲打的,而尖锐的雷声则是雷公挥动锥子所发出的。这雷公可谓是个“爆裂鼓手”。这种形象流传甚广,从唐代敦煌石窟的雷公形象便可窥见一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期,雷公的形象又发生了演变,变为了长着鸟嘴肉翅、手持斧凿的模样。在我国古人的想象中,神灵总是被赋予了世俗中美好的元素。以雷神为例,人们认为夫妻和睦是美好的,于是给雷公配上了“对象”,也就是电母。电母的形象在典籍中出现的时间比雷公晚。
《宋史》中提到,仪仗队里有“雷公电母旗”,而到了《元史》中,电母的形象被描绘得更加具体:她是一位穿着绣衣、朱裙、白裤的巾帼英雄,两手运光。
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春雷隆隆,不仅惊醒了地里的虫子,也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和农事活动的启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随着春雷阵阵,也应该振奋精神,积极面对生活。
从雷神的形象演变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想象。他们通过构建神灵形象,把世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融入其中,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雷公电母的信仰也反映了古人对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解读和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3. 殷登国《二月惊蛰谈雷神——雷公信仰与雷击的怪诞传说》,《紫禁城》2010年第3期。
4. 贾鸿源《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寻根》2015年第5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此刻,当我们回顾这些关于雷神的传说和习俗,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文化传承的珍视。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