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时期推行的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历史的传承与思想的演变
儒家学说,自古以来就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准则。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与演变,它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统治思想,影响着王朝的命运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历史上的儒家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传承中发展,也在发展中受到挑战。
回溯儒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从孔子手中诞生,从汉朝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那之后,儒家在中国古代的诸多王朝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儒家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西汉时期,儒家风光无限,但到了东汉末,经历魏晋之乱,儒家的四平八稳主张在乱世中显得无力,地位受到挑战。
历经南北朝的纷乱,儒家在隋唐的大一统时期有了现身的时机,但地位已不如前。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兴起使得儒家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再。尤其是隋唐之间连年战争,以及唐末佛道两教的繁盛,儒家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儒家的崛起,真正意义上要感谢两个人:柴荣与赵匡胤。柴荣奠定了宋崛起的基础,其实行过大规模的灭佛行动为儒家的再度兴起铺平了道路。而赵匡胤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北宋成为了儒家人士的乐园。儒家人士绞尽脑汁地将他们的皇帝引入自己设计好的圈套,希望皇帝具备他们心中的仁义道德。他们的政治理想是“圣君贤相”,但限制皇权的办法并非通过制度,而是通过种种圣人之道和说教。董仲舒曾以“天人感应”来劝导国君行善,北宋的儒家人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催生了“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诞生也要感谢王安石。在公元1058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儒家的保守派纷纷反对。在洛阳的理学大师们没有了政事的烦恼,开始专心研究思想,他们抛开实际性质,研究起了虚无缥缈的“天道”和“人性”,并将这两者结合圣人的行为规范称之为圣人之道。他们要求皇帝们遵循这些准则,否则就是违反“天道”。说到底,“天道”不过是儒家为了限制皇权定下的行为准则。在这样的目的本质和偶然性的推动下,“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程朱理学”伴随王朝一起走向了覆灭。到了明清时期,它开始走向没落或者僵化。尽管儒家学说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演变,但它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回顾儒家的历史演变,不仅是为了理解过去的文化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元朝,虽然是一个常被忽视的朝代,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当我们回溯元朝的思想发展史时,不难发现其初期的开放程度令人惊讶,相较于明清时期,元朝对思想的束缚更少。元朝的统治者虽对中原文化了解不深,但他们深知儒家学说对于稳定统治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推崇朱熹的“四书”,并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一举措为理学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进,理学进入明朝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在几位明朝皇帝的推动下,理学成为了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一过程离不开儒家理学派的杰出代表刘伯温的助力。刘伯温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后,明朝沿用了元朝的科举制度。在思想政策上,朱元璋比蒙古人更为严厉。他严厉打击非理学学说,将其他学说归为“异端邪说”,甚至连亚圣孟子的思想也未能幸免。这样的政策使得理学迅速普及,成为王朝的统治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的理学逐渐僵化,成为了压迫学子们的思想武器。明朝的内阁制度建立后,明朝皇帝对儒家的态度逐渐反感。尤其是在明末时期,压迫下的思想反弹强烈,出现了与“诸子百家”时期相似的思想繁荣。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明朝的灭亡,这一切辉煌都烟消云散,历史只留下了零星的记载。
清朝建立后,儒家被正式立法确立为正统学说。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八股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再应用。文字狱成为了清剿反清思想和“异端邪说”的有力武器。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已不再是追逐皇帝身后、教导圣人学说的文人,而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儒家的地位在明清之后逐渐衰落,程朱理学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限制皇权的作用,反而成为了皇权维持统治的工具。当近代西方思潮涌来时,一些先进的文人学者才发现儒家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往日的辉煌。
或许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时,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儒家学说会走到这样的境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经历了辉煌到衰落的历程,这既是时代的变迁,也是思想发展的必然。即便儒家经历了这样的变迁,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仍然深远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