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室画的绘画都十分精美,到底是画给谁看
我国的书法与国画,无疑是两大璀璨的艺术瑰宝,它们相互关联,各具特色。在古代文人画中,这两者结合得尤为紧密,让书画不仅成为艺术的表达方式,更上升为精神境界的展现,充分表达了文人艺术家们的丰富情感,并被世人所感知。除了博物馆和书籍上呈现的形式,书法与绘画还有更多独特的表现形式,例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其中一些作品被绘制在墙上。
提到墓室画,大家可能会有许多疑问。相比于碑文,墓室画更为神秘,其观者并非普通的世人。在古代,有钱人家常常请文人为过世的亲人撰写碑文,以便后世子孙了解祖先的功绩。而墓室画则不同,它的观者实际上是墓主人本身。
墓室画是画于墓室之内的绘画作品,而墓室被视为人死后灵魂的栖息之地。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墓室可能已经开始建造,随着人的逝去,下葬后墓室会被封闭,与地上的世界隔绝。大多数时候活人无法看到这些墓室画。关于墓室画的细节记载,部分原因与历代盗墓贼有关。通过他们的叙述,我们被动地了解到墓室画的存在。但这一“看”是被动的,并非墓室主人及创作墓室画者的初衷。
从史实中对墓室壁画的描述来看,古代墓室壁画在色彩运用和雕刻技巧上都非常讲究。如果匠师们真的想让这些画作被人看到,他们可能会选择鲜艳明亮的材料。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最初创作墓室画的匠师和墓主人并没有期望后人能看到这些壁画。既然不是给活人看的,那为何要画呢?这就引出了墓画的预设观者——逝去的墓主人本身。
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他们会以特殊形态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之中。为了满足逝者在那个世界的需求,家人们会选择实用品或明器随葬。除了满足需求外,墓室还需要表现出墓主人对神明、历史、自我的认识。这些认识无法通过器物传达,因此古人选择绘制壁画、画像等形式来表达。所以墓室画的产生初衷是表达对神明的敬仰以及对死者生前事迹的再现,营造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享受美好生活的迹象。这些壁画并不是为了让墓主人诈尸来欣赏,而是通过描绘的情形伴随死者去到另一个世界,这是生者为死者的一种奉献和祝福。
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其他例子也能证明墓室画的观者是墓主人本身而非其余生者。古代人们将墓葬营造得如同豪华宫殿一般,但无论是谁都不愿意出入这里。除了下葬时的祭拜外,家人们几乎不会去墓室,因为随后它会被封闭起来。考虑到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价值连城,为了避免盗贼的侵扰和打扰墓主人的灵魂安宁,有能力的人家会在墓葬中设置防盗设施,将其封闭得连一只蚊子都进不去。历史上总有盗墓贼进入墓室被机关要命的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看出,墓室是不对外开放的,人们无法进入欣赏壁画。同时从古人自身的角度而言他们也极其信奉鬼神之说对鬼神之类的传说心生恐惧谁又会为了欣赏壁画轻易进入墓室中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实行“举孝廉”制度的时期,人们更加重视孝道,注重在生前悉心照料父母,并在他们去世后以庄重的丧葬仪式来表达哀思。
在这一背景下,墓室文化也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对外开放。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道,赢得社会的赞誉,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精心打造双亲的墓室。这些墓室不仅作为逝者的安息之地,更成为了展示孝心的场所,甚至在适当的时机欢迎宾客参观。
百子村墓就是这一特殊时期的见证。这座位于陕西村落的墓室,其壁画内容丰富,题记众多。在墓室甬道外侧,一条红色笔墨题记载着:“观者必须解履方可入内。”这是当时生者对死者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与现今的脱帽致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这条题记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墓室对外开放的一段历史。
除了特定时间的参观者和墓主人以外,还有一类特殊的观者,那就是现在的我们。尽管可能违背了古人的意愿,但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发展,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仍然需要打开这些墓室。现代的技术手段让我们有能力修复那些被破坏的壁画,使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墓室内部极为珍贵、精致而神秘的壁画。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和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欣赏这些壁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的审美观念、生活习俗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这些壁画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与古人的联系,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