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第一天就给臣子下跪 清史上绝找不出第二例
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九月初一日,皇太极登基,称号为天聪汉。在盛大的登基仪式之后,皇太极率领众贝勒向天盟誓。其中,他特别向阿敏、三大贝勒居上等行礼,以表达他由衷的感激。这一举动,是对他们衷心拥戴的回应,也是对他们特殊地位和礼遇的赋予。
皇太极此举,实为权宜之计。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绝不会允许汗位权力过度分散。此时的皇太极,虽然名为汗王,但真正的权力仅限于两黄旗。其他贝勒,如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等,都手握重兵,形成了对皇太极的制约。
这种“十羊九放”的共治国政制度,如同一根绳索,束缚着皇太极的手脚,遮掩着现时的混乱。为了逐步解决这些兄弟们的问题,皇太极开始了他的策划。
阿敏是叔叔舒尔哈齐的儿子,被视为“外人”,因此被皇太极列为重点解决的对象。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在永平四城的防务中指挥失当,导致了滦州失守。他更是屠城泄愤,杀害了皇太极钦定的永平巡抚白养粹。这一行为极大损害了皇太极的权威,寒了投降汉人的心,也破坏了皇太极在关内的布局。皇太极大怒,定阿敏十六大罪,剥夺其权力,并将其禁锢至死。
接下来的是三贝勒莽古尔泰,他对皇太极的态度与阿敏无异,甚至更为极端。大凌河之战中,他与皇太极发生冲突。战后,经过人开导,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分之处,试图向皇太极赔罪,但皇太极的坚决态度表明二人已水火不容。代善出面召开贝勒会议,以“大不敬”罪革去莽古尔泰的职务。不久后,莽古尔泰去世,其掌管的正蓝旗被皇太极的亲弟弟德格类接管。
随后,德格类与莽古济被指控谋逆,正蓝旗被收回。皇太极借此机会削弱德格类的势力,将其削去宗籍、剥夺爵位,最终将正蓝旗也纳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
最后轮到大贝勒代善时,皇太极需要更加审慎处理。代善是拥立之功的大功臣之一时代要求皇太极采取更加精妙的手法来解决与代善的矛盾与冲突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同时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经过深思熟虑的策划和实施后皇太极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代善的问题并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展现出他作为一个英明君主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获得了忠诚与臣服的认可逐渐树立起了他在汗位上的绝对权威并稳固了政权完成了对兄弟们势力的逐一拆解过程确立了绝对的核心权力标志着后金政治的逐渐稳固与发展这一过程展现了皇太极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英勇和智慧确保了汗国的统一与繁荣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强大君主背后的权谋与智慧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天聪五年,大臣李伯龙提出一项重大改革建议,他希望改变当时的朝礼仪制。他发现,官员们在朝见皇太极时,按照年龄排序的方式产生了混乱,部分官员在朝中的位置显得杂乱无章。于是,李伯龙提出借鉴汉文化礼仪制度,重新规范朝见礼仪。他的真实意图在于调整贝勒和皇太极的位次,改变他们面南而坐的尴尬局面。
皇太极在接到这个奏请后,虽然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但他知道不能强行推行改革。于是,他将这个奏请交给大贝勒代善和其他贝勒,让他们“领会文件精神”,实质上是希望通过他们来平稳推进改革。
代善在政治舞台上是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他迅速明白了皇太极的意图。他立刻表态支持改革,表示:“我等拥戴您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心中实在不安。从今往后,您应当南面居中坐,我与其他两位贝勒则侍坐于侧,这才是真正的君臣之道。”其他贝勒也纷纷表示赞同。皇太极顺水推舟,批复了他们的请求。
在天聪六年,皇太极正式废除了八贝勒共治的制度,开始独坐朝南。而代善因为一次与莽古济公主的交往事件触怒了皇太极。皇太极对代善不满,认为他在故意与自己过不去。皇太极对此大发雷霆,不仅翻出旧账痛斥代善,甚至一度赌气退位,迫使后金群臣对代善进行惩处。
后金群臣经过公议,革除了代善的大贝勒名号,并剥夺了他的部分权力。这一事件以及随后的多次打压,使代善及其儿子岳托、硕托、萨哈廉的政治威望和地位受到沉重打击,彻底丧失了与皇太极抗衡的能力。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变革,天聪十年,皇太极在成功消除了各方势力后,终于宣布称帝,建立大清国,改元崇德。这次称帝标志着清朝的建立以及皇太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威的确立。这段历史见证了清朝从后金时代到清朝的转变过程,以及皇太极如何一步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实现称帝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