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春运”吗 古代春运怎么回家-古代春
春节,这一古老而盛大的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团圆期盼。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归家的心切让每个人都如箭在弦,争相抢购回家的车票。尽管现代交通工具繁多,如汽车、飞机、轮船、大巴、火车等,且在春运期间,相关部门会调集更多的交通工具以应对旅客运输的高峰,但春运回家的难题依旧如一块坚硬的顽石,无法轻松化解。
由此,不少人抱怨回家的路太难走。你是否知道,古代同样存在“春运”,而且那时的回家之路,更为艰难。让我们一同探寻古代人春运回家的足迹,了解他们所使用的交通工具。
一、古代中国,是否也有“春运”的存在?
事实上,自周代起,春运的雏形便已出现。古代人深信“父母在不远行”,因此春运期间的主力多为经商和做官的旅人。即便他们手中有些许银两,回家的路途依旧遥远而艰辛。就如大诗人李白,即使家距千里,也要执着回家。可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二、古代的春运旅人都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与现今的多样化交通方式相比,古代的交通选择显得相对单一。富人们或许可以乘坐轿子、马车或使用船只,而普通百姓则只能依靠双脚行走。
三、古代回家一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有多长?
以马车为例,一天能行走约五十至七十里。大诗人李白从长安回四川江油的家中,距离约1800里,即使乘坐马车,也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而这期间的花费,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唐朝时期,对于春运的运费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且还不包括路途中的食宿费用。用一个月的时间,花费大半年的收入,只为回到温暖的家中,与亲人共度新春。
四、古代春运是否也会遭遇拥堵?
别因为古代没有汽车就认为不会堵车。实际上,古代同样会遭遇拥堵的困境。春运期间,商人与官员回家时都会携带大量行李和随从,使得队伍无形间壮大。加之古代道路狭窄,马车堵塞的情况时有发生。晚唐名臣袁滋曾陪娘子回娘家省亲,在山道中等待整整一天才得以前行。
古代的交通拥堵并不仅限于陆地,水路同样会遇到难题。船只虽然在水上行驶时相对宽松,但一到陆地,便又会遭遇拥堵。古代的码头设施简陋,一旦有大量旅客下船,行李杂乱无章,再加上雇佣车辆的问题,怎能不堵?
相比之下,现代人是不是觉得幸福许多?古代的春运之旅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那份对家的执着与期盼,却从未改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回家的心情始终如一,那是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