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谈滑稽戏(上海的声音知道滑稽戏在坊间渗透究竟有多深)
我曾有幸邀请王汝刚先生为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班的同学们进行讲座。结束一天的日场演出和业务会议后,已至傍晚。随后,我们遭遇了堵车和寻找路线的困扰,甚至在学校保安的盘查下,陈思和教授戏谑地表示,这位保安若不是上海人,怎会不认识王汝刚呢?陈教授长期研究“殿堂与民间”的主题,而上海滑稽戏正是他研究的对象,他甚至会专门来听王汝刚的课。
有一次,我与王汝刚一同走在路上,对面的人打招呼“你好”,他也会回应“你好”,这种亲切感就像街坊邻居间的交流,让人感受到他在上海滩的人脉之广,以及滑稽戏在民间的深厚渗透。
回到那天的讲座现场,同学们在教室里等待,这时,一个年轻人探身进来询问老师是否已到,随后退了出来。后来得知,王汝刚并非单独前来,而是带领一群男女徒弟,却在路上走散了,那个年轻人便是其中之一,名叫陈靓。保安放行了陈靓,使她成为漏网之鱼,或许是出于偶然,也或许带有某种意味。陈靓看上去与校园里的孩子无异,与街上的孩子也无异,但王汝刚却有着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该如何形容呢?可以说是本土性,也可以说是行业性,无论哪种说法,都蕴含了个体的历史经验,呈现出一种相对于同质化生活下新人类的原生态。
相比于前辈,王汝刚也是新时代的产物。他出生于现代社会,并未亲历草创时期的底层生活,那种生活会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记。在早年拍摄的滑稽戏电影《三毛学生意》中,三毛的形象并非人道主义悲悯下的流浪儿,也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的产业工人,更不是等待启蒙的不觉悟者。他们大多怀揣着微小的生活计划,熬过艰难的日子后,有的成为伙计,有的则梦想着能有自己的生意。电影中师傅言传身教的场景,隐喻着阶层晋级的过程。上海滑稽戏中的“噱”,并非只是一笑了之,其中蕴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家邻居中有两位滑稽界的明星——王双庆和吴媚媚,尽管以喜剧著称,但他们却散发出庄严的气质。
因父亲的缘故,我有幸观看了许多滑稽戏,《啼笑因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沈凤喜在精神病院的栅栏后的一幕,让我难以忘怀。王汝刚的时代已经走出了上海早期的工业历史,城市中还留有前朝的遗风。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王汝刚谈及上海时提到,那时老字号挂上新招牌,饭店转身成为大众食堂,顾客自我服务。这一幕仿佛活生生的历史变迁展现在眼前。
那天的讲座中,王汝刚详细讲述了上海滑稽戏的起源、沿革、演变和趋向,仿佛是一部戏剧史的缩影。他穿插了说唱小品来增强我们的感性认识。表演的这些孩子们都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显然是在丰饶的环境中长大,未曾受过生活的磨难。其中一位长相俊秀的女孩唱起了江南小调,宛如莺啼般悦耳动听。然而说实话,这些滑稽戏行业的孩子们似乎过于标致了,更准确地说,他们过于主流。而上海滑稽戏本身则是边缘的。这是一个精彩的夜晚,课程的形式总是有些乏味,但此刻却被激活了。王汝刚讲述了一节关于新政开元之初的故事,那时上海滑稽界的旧部被送到皖南白茅岭劳动。农场大队长的儿子在寒暑两期都会来这里度假玩耍,并结识了滑稽艺人,从此被吸引并学艺偷艺。毛猛达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复兴之光》中他饰演的南方来客令人印象深刻。上海滑稽戏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最悲伤的事情转化为“噱头”——其实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感表达。因此祸福生死都可以拿来开玩笑儒家言邻有殡不巷歌但在上海的坊间却百无禁忌例如《上海的声音》中白事上的被面子转身送去红事这种不拘礼并非失操守。潘前卫是连上海人都不大像的过于轩朗了走在马路上也是潮男一名全球化的大趋势让南北人都像一个模子脱胚出来但是到了上海滑稽戏这些孩子忽然就有了原生家庭这剧种的厉害就在这地方有一双法眼看得见根底海上繁华梦里的柴米生涯。
那晚的讲座让人难忘王汝刚的讲述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他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深刻理解了上海滑稽戏的魅力和内涵。不论世界如何变幻莫测,生活中的核心要素始终未变。就如同名为上海滑稽戏,其实质却是生活百态的真实写照,遍及每一个角落。《上海的声音》中的演员阵容更是跨越地域、民族,令人惊叹不已。
其中一位来自藏族的女孩尤为引人注目,她在剧中以卓越的表演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她的加入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展示了文化多样性和融合的力量。她所代表的藏族文化,与上海滑稽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表演让人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所带来的惊喜和新鲜感受。她的成功也证明了文化多元性的价值,展示了文化艺术限的开放和包容。她的才华和努力更是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她的故事鼓舞着更多的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存在,更是一个文化符号的存在。她的表演让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所带来的美好前景。她让我们明白,不论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心、有梦、有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上海滑稽戏虽以“上海”为名,但其内涵却是普世共通的,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上海的声音》中的这位藏族女孩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她的表演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