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贸易故意亏本用1.5两白银买1斤葡萄
熬茶,是藏传佛教信仰者前往寺院礼佛、布施的一种传统仪式。在西藏的各个寺庙,饭前熬一锅酥油茶,已成为一种习惯,于开饭时饮用。前往寺院礼佛的信徒,必先熬茶,并在僧众喝茶时布施。由于西藏地域环境特殊,青菜稀少,牧区群众以奶食、肉食为主,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惯,茶水有助于去除体内的油垢。在寺院的熬茶活动中,熬茶是形式,布施和念经才是这一宗教仪式的核心。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的《清朝军机处满文熬茶档》,这批档案揭示了清朝统治者对于蒙古准噶尔部入藏熬茶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蒙藏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认识。早在2007年,吕文利博士便接触到了这批珍贵的文献。近六年来,他主要依据这批档案,针对乾隆初年准噶尔部三次入藏熬茶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引发了包括日本学界在内的广泛关注。
乾隆初年,清朝、蒙古和西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蒙古准噶尔部三次入藏熬茶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目的?在与准噶尔人的贸易中,清朝为何甘愿赔本赚吆喝?清朝又是如何最终平定准噶尔的呢?围绕这些问题,澎湃新闻对吕文利进行了专访。
吕文利,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师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崇德教授,主要研究中包括中国边疆史地和边疆理论。他的研究方向独特且深入。今年年初,他刚刚出版了新书《丝路记忆》,此书是在《环球人物》杂志开设的一带一路历史人物专栏文章的基础上结集而成。他关于蒙古准噶尔部入藏熬茶事件的研究专著也即将面世。
那么,在清军入关前,蒙古和西藏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吕文利对此有深入的研究。据奇事网报道,清朝在贸易中故意亏本,曾用1.5两白银购买1斤葡萄。这一奇特现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深层意义呢?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频道更新。
除了这些引人入胜的历史话题,我们还能从吕文利的研究中窥见古代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的内涵。期待他的研究成果能够继续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西藏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