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马谡是被诸葛亮杀的 历史上的马谡又是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的蜀汉,吸引无数历史爱好者为之驻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探索蜀汉将领马谡的神秘命运。历史上,马谡的死究竟藏着怎样的谜团?他真的畏罪潜逃了吗?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历史的面纱。
马谡,一个深通兵法的将领,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中,他立下了军令状,与副将王平一同守卫战略要地街亭。马谡并未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行事,执意将自己的部队置于死地而后生。结果,他忽视了诸葛亮的智慧,选择了错误的战术位置,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丢失街亭意味着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作为北伐的主帅,诸葛亮对此深感痛心。虽然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也必须遵守军令状,将马谡斩首示众。在那时,诸葛亮甚至为自己不听劝告、重用马谡而流泪。这是《三国演义》中马谡的故事。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呢?《三国志》中的记载似乎为我们揭示了真相的一部分。《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兵败后处置了马谡及其相关责任人。这表明马谡确实因为街亭的战败而受到处罚。而且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时补充说,马谡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照看。这进一步证实了诸葛亮与马谡之间的深厚交情。
历史总是充满了谜团。在《三国志》的另一个部分中,马谡却奇迹般地“复活”了。《三国志》中提到马谡逃亡的事情知而不报后,引来诸葛亮的憎恨导致向朗被免职。那么,马谡是否真的畏罪潜逃了呢?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的记载似乎有些矛盾之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的看法和个人的政治立场影响了他的记载方式。实际上陈寿对蜀汉人物多有褒扬和同情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扭曲历史事实。造成马谡生死不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惜字如金涉及历史人物众多导致某些人物的生平记载不完整。但通过对不同传记的碎片整合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马谡的人生结局:他在街亭战败后按军法应当被处死但向朗由于与其关系要好纵容他逃亡并知情不报最终被诸葛亮免官。后来马谡可能自首或被缉拿回来诸葛亮准备以军法处置他但在狱中因病去世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悲伤落泪。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描写非常精彩且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对于马谡虽然我们在历史上对他有所批判但仍抱有深深的同情。不过历史的真相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演绎变得更为复杂和扑朔迷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解读。参考资料《三国志·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