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罗艺,为何起兵的时机不对?
唐太宗贞观初年,北方的燕王罗艺在泾州发动反叛。这位在隋末动乱中崭露头角的枭雄,却在关键的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罗艺的崛起,源自他在物资丰饶的涿郡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的威名。他先后击败赵十住等将领,掌控了幽州一带,成为一方诸侯。随着势力的壮大,他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政治环境。
在权衡利弊之后,罗艺决定投靠李唐,被封为燕王。他曾配合李世民击败刘黑闼的部队,功勋卓著。如果他持续稳健经营,或许能成为朝廷重臣。历史并没有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李渊出于防备突厥的考虑,将罗艺调至泾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的实力。罗艺可能过于急功近利,他提前,与太子李建成交情深厚,这种做法给他带来了危机。他与太子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他表现出狂傲的态度,甚至无故殴打了李世民的亲信。他的行为无疑加强了他在太子阵营的地位,却也让李世民提高了警惕。
当李世民继位后,罗艺感到不安和惶恐。尽管他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的高官,但他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担忧和恐惧。他与李世民之间的恩怨无法化解。而这时,一位女子的预言加剧了罗艺的反叛心理。她声称罗艺的妻子孟氏将会是天下的皇后,孟氏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怂恿罗艺起兵反叛。在这样的煽动下,罗艺选择了反叛的道路。
罗艺的大军由泾州南下,一路攻取豳州,威胁关中。他的反叛尚未成形就被李世民派遣的大军击败。罗艺在逃亡过程中被手下背叛杀害,他的首级被送往京城示众。这一事件令人深思,一位曾经威震一方的诸侯,竟落得如此下场。他的结局告诉我们,在政治斗争中,选择错误的阵营和策略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李世民的麾下大军如雷霆般出击,目标是平定豳州的纷争。在这里,罗艺遭遇了杨岌的顽强抵抗。这场战斗发生在城外的广阔天地,杨岌主动发起攻击,针对已经深入城内的罗艺部队。结果,罗艺在这场冲突中遭遇了重大的挫败,他舍弃了家人,仅带着数百名亲卫向北逃去。
杨岌并非唐军的知名将领,但他的这次胜利并非偶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罗艺的叛变,并未得到他的部队——天节军士兵的全力支持。如果这是在隋末乱世,将士们或许会因为罗艺的攻入关中而追随他,毕竟那是从龙之功的诱惑。
这一切发生在公元627年,即贞观元年,唐朝已经完成大一统,只剩下梁师都在朔方割据,局势已经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将士对罗艺的叛变并不买账,他们不再愿意为他冒险。
罗艺的起义行动显得过于仓促,他并没有寻求外部的支持。或许他尝试过寻找外援,但结果并不理想。他长期驻守边关,与突厥交战,双方之间的仇恨已经根深蒂固。他无法从突厥那里获得帮助。这无疑使他的形势更加艰难,最终在杨岌的打击下,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