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病榻论相为什么齐桓公不听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离世后,齐国陷入混乱,朝内奸臣横行,齐桓公下场凄惨。其实,管仲曾告诫齐桓公要远离小人,但齐桓公失去管仲的辅佐后并未在意。下面就讲述管仲病榻论相的故事,以揭示其中的智慧。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管仲主政时期,齐桓公身边就有三个著名的小人:易牙、竖刁和卫开方。那么,为何管仲没有劝齐桓公远离这三个小人呢?这其中的故事,或许能从管仲病榻论相中窥见一斑。
病榻上的管仲,深知人性之病。他强调识人要看相貌,相貌是内心的镜子。人们通常性格刚强,难以改变本性。正如曹操的故事所示,即使神医华佗在身边,也难以拯救那些不相信自己的人。齐桓公也有类似的故事,扁鹊三次见他,他两次不信有病,直到第三次扁鹊选择逃离。
当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还身体健康。关于这段故事,《左传》和《史记》都有记载。桓公询问谁能接替管仲的相位,管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桓公自己判断。桓公提出的人选,如厨子易牙、竖刁和卫开方,都被管仲以无人性、不近人情、不近人为理由一一否决。桓公心想,不能从亲近的人里找,要从管仲亲近的人里寻找合适的人选。然而管仲却推荐了隰朋。尽管他对隰朋评价很高,但他认为隰朋无法独自存活。果然,隰朋死后,桓公只能听从管仲的遗言立鲍叔牙为相,驱逐了易牙、竖刁和卫开方三个奸臣。然而故事并未结束。尽管鲍叔牙辅佐桓公驱逐奸臣,但齐国的未来仍然充满变数。这正是管仲的智慧所在:他并非没有能力铲除这些奸臣但他选择让齐桓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让齐桓公在困境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这也是对后世君主的一种警示和启迪让我们明白远离小人亲近贤臣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不能总是依赖他人的指引和帮助只有真正经历了思考和决策的过程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铭记管仲的智慧从中学到独立思考和决策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成为一个更加独立和自主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智慧和远见。他不仅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且在病榻之上仍然不忘对齐桓公进行教诲和指引。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改变的本性,因此强调识人要看相貌背后的内心本质。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不能总是依赖他人的指引和帮助。他的智慧和远见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学到独立思考和决策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成为一个更加独立和自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