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建设历程:剪报奇人呈现超长画卷全景记录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位名叫宋文夏的退休干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毅力,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壮丽史诗。这位对三峡工程怀有深厚情感的老人,近日向重庆三峡博物馆捐赠了一幅长达120米的三峡工程建设资料长卷。这幅长卷不仅仅是一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代人心血的结晶。
宋文夏老人,一位曾经的财政局干部,自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以来,便开始搜集与这一伟大工程相关的新闻报道。每天,他都会坐在书桌前,仔细阅读《》、《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报纸,寻找与三峡工程有关的每一幅图片和每一篇报道。这些报纸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甚至在医院接受治疗时,也不例外。
耗时17年,宋文夏完成了这幅名为“高峡出平湖”的长卷。长卷宽30厘米,长120米,包含了上万幅新闻剪报图片,记录了三峡工程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从截流、安装机组到发电,每一步建设工程的完成,都在他的剪报上留下了印记。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资料,宋文夏甚至专门辟出一间屋子来收藏。
长卷的制作过程极为精细,经过压膜等精装裱糊,边上嵌入了绫质绸边,以防折皱和防水。装裱工作耗时17天,由宋文夏的小女儿完成。老人在整个过程中亲自督导,展现了他对这幅长卷的无限珍视。
宋文夏的剪报事业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他的女儿宋雅琴说,父亲制作这个长卷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与三峡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即使面临健康问题,老人也从未放弃。他曾因冠心病进行手术治疗,但住院期间仍要求家人每天带报纸给他看。他对三峡工程有着深深的情感,这也是他选择将长卷捐赠给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原因。
昨日,在简单的捐赠仪式上,宋文夏拖家带口来到重庆。他经过多趟考察,最终决定将这幅长卷捐赠给三峡博物馆。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这幅长卷是三峡工程几乎每一点进展的生动记载,图文并茂,非常珍贵。适当的时候,三峡博物馆会将这幅长卷展出,供市民免费观赏。
这位剪报奇人的故事在恩施州广为流传。他自号“养墨斋”,多年来一直举办个人收藏展,以独特的方式让世界知道和记住三峡工程。他的事迹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对于历史的热爱和执着。
宋文夏说,他之所以将长卷捐赠给三峡博物馆,是因为这里是与三峡工程最匹配的博物馆,也是长江上游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他希望这幅长卷能够成为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记住这段伟大的历史。
如今,这幅珍贵的长卷已经成为三峡博物馆的藏品之一。它将与其他三峡工程相关文物一起,成为历史的见证,供后人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