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贾谊与屈原同传 其幽情隐于《吊屈原赋》
西汉王朝的建立,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的军事斗争。这个王朝是在不断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功臣集团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力量。跟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功臣们,除了智者张良选择退隐外,其余大多成为新朝廷的重臣,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被清代历史学家赵翼称为“布衣将相之局”。
这些功臣们在国家建立之初,被朝廷分封,肯定其功勋。一百四十三位功臣被封为侯,他们在举行封爵之礼时,曾誓言:“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这不仅体现了皇权对功臣的依赖,更显示了功臣集团在现实政治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历史的概念,更是在现实政治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为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随着国家的转型和发展,战时政策已不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功臣集团因为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往往不能适应国家转型,甚至可能阻挠皇帝的国家转型倾向。这种局面在汉文帝时期尤为明显。功臣们虽然稳定了刘氏天下,挡住了吕后家族权力发展的去路,让汉朝重归刘家,但汉文帝的当选,却是功臣集团的选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容易控制的皇帝。汉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常常需要妥协和适应这样的朝廷环境。
汉代的政治状况持续很长时间,期间,《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二十八将传论》中讨论了功臣集团成为阻挡其他人发展的障碍的问题。学人士大夫即缙绅,他们本来准备为国家尽其才力,却因为功臣集团的阻挠,人生道路被阻塞。贾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怀才不遇,才华卓越却不被理解和重用。汉文帝虽然欣赏他的才干,但由于朝中执政的功臣看不上他,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结束功臣政治,转向了广泛选拔人才的政策。察举制的推行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规定每年从人口较多的郡国选拔人才参与政治。汉武帝还大力推广举孝廉的选官制度。这些改革举措的背后,是功臣政治的衰落和新的选官制度的崛起。类似地,唐高宗在打击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后,也加强了科举考试的力度。这一变革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王朝的盛世景象开始酝酿。
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功臣集团的努力和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转型的需要,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势在必行。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也预示着王朝的繁荣和盛世的到来。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