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废立太子上为什么如同儿戏 孙权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
今天,奇闻奇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则关于立太子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请随我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提及孙权在废立太子问题上的决策,他仿佛陷入了重重迷雾之中,如同一位被蒙蔽的儿媳般迷失方向。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昔日英明的君主在立太子一事上屡出昏招呢?又将导致怎样的结果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早年间的孙权,展现出了少年老成的英明之姿。无论是重用贤能,还是向曹魏忍辱负重,无不显现出他的权谋与胸怀。到了执政后期,他却像勾践晚年猜疑名臣一般,变成了一个如魔的主子。其间的转变,可从他对太子的态度窥见一二。
孙权称帝时并未立皇后,因此并无嫡子。立太子之事,只能依据年龄而定。首位被立为太子的是孙权的长子——孙登。
孙登作为孙权的长子,备受赞誉,大家对他的评价唯有一个字——贤!他不像其他纨绔子弟那般放纵自己,而是喜欢与下属为友,热爱读书、骑马射箭。这位才能出众的太子却在三十三岁那年英年早逝,连其父孙权都未能长过于他,这无疑给了孙权一次沉重的晚年丧子之痛。
按照规矩,由于没有嫡子且长子已逝,次子孙和便继太子位。孙和的能力不亚于其兄,亦是一个优秀的君王人选。他的唯一缺点便是过于沉迷于与妃子玩乐,缺乏一个君王应有的胸怀天下之气度。这一缺点,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人所趁。
孙和的弟弟孙霸联合其姐孙鲁班,向孙权进献谗言,诋毁太子。晚年的孙权本就耳根子软,易受他人影响。听到孙和的种种不是,大怒之下决心废其太子之位,而选择表面老实忠厚的孙霸为太子。废立太子乃国家根本大事,岂能因两人谗言而私自更改?诸多大臣进谏劝阻,然而昏了头的孙权却一意孤行。
孙和自知无法再担任太子,只得灰溜溜地离开建业,回到自己的封地。而孙霸亦未能得到好下场。孙权深知孙霸野心勃勃,若他成为太子,自己的地位将难以稳固。于是,在病重之际下令赐死孙霸。孙权的三个儿子中,一人病逝、一人被流放、一人被自己处死,唯一可继承太子之位的仅有小儿子孙亮。而此时的孙亮年仅六岁,尚未换牙,只能寻找顾命大臣辅佐。孙权在病榻上托孤于他人,下令立孙亮之母为皇后以巩固地位。而后才放心地撒手人寰。
经过此次内乱,吴国的根基已动摇,人心惶惶。主少国疑的局面使得吴国前途堪忧。吴国将何去何从呢?历史将再次见证这个伟大国家的命运如何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