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到死后为什么会被说成是一个贤臣?他不死明朝不会灭
历史总是充满了波折与纷争,明朝的兴衰历程更是如此。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明朝末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熊廷弼。他被后世称为贤臣,但在历史的舞台上,他的角色却并非如其名号那般简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真相。
熊廷弼曾反对撤掉辽东的稳定局势,这一决策导致了后来的辽阳惨败。而东林党在这场灾难中难辞其咎。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实际上却推行加重民众负担的“三饷”,并主张在西北兴修水利,收商税,卖爵于富民等策略。这些政策导致大明王朝的贪官横行,坏官层出不穷,甚至一些清官也被带成了贪官。东林党的目光短浅,缺乏治国之略,只会纸上谈兵。
明朝的文官们,无论哪位皇帝当政,都是硬骨头。只要他们认为皇帝的政策有误,不利于国家,就会不畏生死地直言进谏。可是东林党呢?他们缺乏实际的治国才能,只会空谈误国。当年张居正改革,征收工商业税收,让大明王朝一度富庶,GDP远超同时期的任何国家。然而东林党废除税收制度,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他们真的为国家着想吗?
此后的大明朝财政拮据,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魏忠贤上任后,开始收东林党的钱。东林党不愿意了,他们与魏忠贤斗智斗勇,跑到崇祯皇帝那里搬弄是非。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掌权,第一步就是废除工商税,导致国家再次陷入财政危机。魏忠贤虽然名声不佳,但他能筹措资金,一个国家的运转,离不开金钱的支持,无论是战争还是灾害赈济,都需要资金。魏忠贤的功绩不容忽视。
再说当年的辽东,严重缺饷,士兵士气低落,加上一些官员的贪污,使得辽宁军官陷入困境。东林党指责辽东军官贪污军饷,却回避了他们的责任。他们造成了大明王朝的财政危机,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为何到头来却成了正义人士?
崇祯皇帝杀掉魏忠贤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君王的能力是有限的,仅凭皇帝一人的才智,无法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魏忠贤代表了可控制的君权,他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推行的政策也能有效实施。魏忠贤的阉党消失后,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反对他的行政体系——东林党。崇祯皇帝后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嘉靖皇帝那样的政治手段去应对,结果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没有一个皇帝不喜欢魏忠贤这样的臣子。尤其是在明末时期,魏忠贤永远不会反叛。他知道崇祯皇帝要杀掉他,但他没有反抗。他能为国家筹措资金,让政策得以实施,监督朝政清平,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想要?崇祯皇帝因百姓的怨声而杀掉魏忠贤,显得过于轻率。百姓愚昧无知,国家都快灭亡了,他们还在计较百姓的怨声。崇祯皇帝此举实在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