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什么信任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高地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场战争竟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秦国获胜,占领了长平。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损失惨重,共有四十五万大军在战争中丧生。这一战役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歼灭战,更是影响了战国格局的重要战役。在此战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愈发明显。
这场战争的起源看似是一场普通的军事冲突,然而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长平之战的初期,赵国的主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在他的指挥下,赵军的伤亡并不大。后来赵王却选择换上了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作为主将,结果导致了赵军的溃败。
《史记》记载,赵括代替廉颇后,改变了原有的军事制度,更换了军官。那么,为什么赵王会选择弃用经验丰富的廉颇,而信任毫无经验的赵括呢?如果从农业周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找到答案。
长平之战的第三个年头,秦赵两军进入了高潮期。在农耕社会,九月前后是收获粮食的重要时期。赵国的军队在战场上与秦军对峙,而赵国的农民们则在田间劳作,忙于秋收。赵王面临着军队与农业的双重压力。他需要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农民的收成。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做出了临阵换将的决策。
秦国的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同样面临着收割粮食的问题。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果赵国和秦国都在战场上僵持不下,那么两国的粮食都会烂在地里,他们乐于坐收渔翁之利。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赵王决定采用一种策略:弃用主张联合秦国的廉颇,而重用反秦的赵括。赵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秦国传递一个信号,赵国决心与秦国硬抗到底。
秦军却在背后偷偷调换了主将,用白起替换了王龁。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五万人全被歼灭。长平之战的失败,源自于赵王对农业周期和战争形势的估量不足。他没有料到秦王为了打败赵国,不惜牺牲收割粮食的时间。
长平之战后,尽管秦国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得到直接的好处。其他国家没有趁机攻击秦国,秦军也没有继续进攻邯郸。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周期所引发的悲剧。如果赵王能够提前考虑到农业周期的影响,也许就能避免临阵换将的决策错误。如果主将仍然是廉颇,防线将会更加稳固,秦军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大。到时候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各国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一次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