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上位后,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从十四岁的青涩年华起,武则天便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从最低的才人等级开始,逐步崭露头角。公元674年,她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高宗驾崩后,她以皇后的身份独掌大权。经过一系列的策略和些许的运气,终于在公元690年,去掉了傀儡皇帝唐睿宗,宣告天下,改唐为周,自己登基称帝,定都洛阳,称为“神都”,建立了“武周”。
这位一代女皇的崛起,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破天荒之举。她的统治仍然建立在嫡传的封建制度之上,而非现代的选举制度。虽然她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但她在坐上皇位后,面临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谁来继承她的皇位?
这个问题引发了另一个让她深感矛盾的问题:如果她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她之前的努力不是白费了吗?江山还是李唐王朝的。但如果传给非李姓的人,比如她深爱的侄子们,那么在姓氏上似乎又顺理成章。
宰相等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矛盾,用亲情来劝谏她。他们提到,姑姑侄子的关系怎能与母亲儿子的关系相比?而且,她要想在太庙享受后人的祭祀和叩拜,只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才行。在这个封建社会,这个道理是再明白不过的。武则天深知这一点,因此她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对策。
她的对策是表面上让李姓的人做皇帝,而实权则由武姓家人掌控,这就是唐史中的“李武政权”。
为了巩固这一政权,她采取了多项措施。她加固了武姓亲戚的实权和地位,把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封为魏王和某官职,并将十二个堂侄封为郡王。甚至,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的权势位于各个郡王之首。武承嗣、武三思两人先后都担任过宰相,武家人牢牢地掌控了中央权力中心。
她把在外地的儿子召回,立为皇太子,明确了皇位继承人。还让李姓和武姓两家进行政治联姻,如武崇训娶了李显之女。
就在武则天的精心组织下,李武政权的中央政治生态还算平和的时候,却出现了新的势力,似乎要打破这祥和的局面。这就是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为核心的势力。他们本是高宗朝宰相张行成的后人,整个家族在社会上有很大威望。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不少人都是朝廷大臣。
这对兄弟本来拥有面首的身份并无大碍,但他们的行为却引起了李武政权的强烈反感。例如,在大足元年,他们诬告朝廷大臣高戬并将其流放到广东。这种行为让李武政权的人无法容忍。于是,在神龙元年的时候,由宰相张柬之发起政变,杀死了张氏兄弟,逼得武则天将皇位传于太子李显。
这次宫廷政变的初衷只是清除掉女皇身边的张氏兄弟及其党人,但张柬之的行动引起了李武政权的不安。他们担心张柬之会成为新的权相,威胁李武政权的统治。张柬之等人最终被罢相并被贬到边远地带一一杀害。
整个事件反映出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这场斗争中,各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奋斗,最终导致了武则天的衰落和李唐王朝的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