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简介20字(儒林外史简介20字)
《儒林外史》:一部揭示人性与社会现实的讽刺巨作与吴敬梓的生平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杰出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的手法深入揭示了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与表现。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更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生动描绘了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的道德沦丧和文化教育的腐朽。作者透过尖锐的讽刺手法,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包括官场腐败、科举弊端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小说也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坚守与呼唤。
吴敬梓,一个出身于地方世族的才子,家族曾有过显赫的背景。他自身聪明绝顶,才识过人,然而却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游离于常规之外。尽管如此,他的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批判。这种批判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他的讽刺才华紧密结合,形成了《儒林外史》这部不朽的巨作。
《儒林外史》虽为长篇小说,但其结构形式颇具特色。它并非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或故事框架展开,而是由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全书以明代为背景,逐步揭示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及相关社会弊端。整部小说有着明确的中心主题和大致的时间线索,形成统一的情节线索。
第一回通过王冕的故事预示了全书的主旨;接下来的数十回则分别描述了各地及不同类型的儒林人物;最后以“市井四大奇人”收尾,与第一回形成呼应。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小说既富有长篇小说的,又兼具短篇小说的灵活性。
吴敬梓的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期他过着游离于常规生活之外的生活,而后期则主要生活在南京。他的家族背景、个人才情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都为《儒林外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曾经,在青溪的九曲画船上,少年们纵情游冶,那场景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吴敬梓,却以一种超越世俗的姿态,在游冶中体验自由,将情感深深寄托于文字之中。他的家产虽在秦淮嫖掉,但他却有意为之,只有丧失了财产,他才能以纯粹的心境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
就像那传说的少年王冕,他虽身怀才华,但在族人眼中却是一个“败家子”。在困苦的境遇中,他拒绝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面对族人的指责,他叉手谢长老,以坚定的姿态捍卫自己的自由。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身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更是以“隐括全文”的“名流”身份出现。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畸人,他的荷花画得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他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头。他以自己的行动,揭示出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独立。
凤四老爹在小说中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关键人物。他的原型为侠客甘凤池,一个叛逆者,却得到了吴敬梓的由衷赞美。四大奇人的故事作为《儒林外史》的结尾,展现了独立人格和心灵自由的价值。做裁缝的荆元,会弹琴、会写字,也喜欢做诗。他不贪图富贵,不伺候人脸色,诸事都由自己决定。他的生活态度与儒林中的附庸形成鲜明对比。
吴敬梓通过王冕、凤四老爹和四大奇人的故事,精心安排了一个全新的价值标准。市井中的人物虽没有社会地位,却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正如胡适所说,要想抵制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手段,就要养成一种新的社会心理,让人知道举业和官的丑态,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儒林外史》的用意就是要养成这种社会心理。
这种社会心理终究很难养成。吴敬梓这个嵌崎磊落的败家子及其笔下的奇人们是寂寞的。他们的孤独和寂寞感在书中随处可见。如荆元为知音于老者弹琴时,琴声凄清宛转,听者不觉凄然泪下。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掩卷深思,为之“凄然泪下”。这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让人感受到吴敬梓及其笔下人物的孤独与坚韧。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部伟大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儒林外史》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星空中,它如北斗般指引着方向,被鲁迅赋予了极高的赞誉,称其为“伟大”。这部作品的灵魂,如同被天才吴敬梓先生用锐利的笔触雕刻出来,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和生活状态。
吴敬梓,一个生长在名门望族家庭的孩子,他的身世经历颇具戏剧性。从家族的鼎盛时期到衰落,他目睹了家庭的巨变,也体验了人生的冷暖。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后来的经历使他具有敏锐的正义感和清醒的头脑。他看透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林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这种身世经历成为他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儒林外史》是对士林阶级的无情鞭挞和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评价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其讽刺艺术的目的在于唤醒世人,而非单纯地谩骂。作者通过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书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有真实生活的影子,这体现了《儒林外史》作为现实主义作品的特质。
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有着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尽管书中充满了讽刺,但作者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谩骂这一群体,而是希望挽救他们。正如胡适所言:“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吴敬梓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绘了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揭露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
《儒林外史》的另一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刻画。这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对人物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的深入描写,来展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种手法如同从人物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让人物在读者面前转上一圈,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出色手法。
在今天这个喧嚣的时代,《儒林外史》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而失去信仰和理想。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看透社会的表象,追求真正的价值。正如胡适所言:“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这是对《儒林外史》深刻内涵的精准概括。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也提醒我们警惕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陷阱。重塑社会心理,挣脱“牢笼”的束缚
要想挣脱现实生活中的恶毒“牢笼”,唯一的途径便是培育一种全新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应当使人深刻认识到举业与官职的丑态,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虚伪与腐败。当人们对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珍视超过对官职的追求时,便不再畏惧权势与权势背后的毒辣手段。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社会心理而诞生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独具慧眼的讽刺小说,全书原本共55回。据程晋芳的《怀人诗》记载,这部小说在吴敬梓49岁时已完成初稿,然而在其去世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整理出版。遗憾的是,最初的版本已经失传,现今通行的版本则为56回,其中最后一回是后人所补。
这部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巨作。鲁迅先生评价它“如同搜集零散的锦绣,拼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虽然并非巨大的篇幅,但处处展现出珍贵的异彩。”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则称赞它“大体纯正而细微之处有瑕疵”。全书虽无主干故事情节,但却有一个核心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束缚,讽刺因追求功名富贵而造成的社会虚伪和恶习。
这部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思想内容之深刻,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作者用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优美细腻的景物,运用出色的讽刺手法,对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尽管书中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期望,如品学兼优的士大夫和古礼古乐的重现,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并未找到真正改变儒林和社会的出路。这一点,我们应当加以批判,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在当时环境下的无奈与局限。
《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智慧与的作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现实的批判,更在于对人们心理的转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所持有的殷切期望。这部作品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丑恶与美好,又像一把钥匙,开启人们对人生价值与尊严的重新认识。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纳书中的理念,才能真正挣脱现实的“牢笼”,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