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
在观看电视时,我们常常会被一件精致的龙袍吸引,那上面绣着的龙形象生动,七扭八拐,引人遐想。那么,这龙袍上究竟绣有几条龙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抚顺市博物馆,一件清代绪皇帝的御用龙袍,解开这一谜团。
这件龙袍整体呈金黄色,尽显皇家尊贵气质。它长125厘米,两袖通长172厘米,下摆长110厘米。龙袍采用圆领、右衽设计,具有满族特色的马蹄形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前胸、后背及两肩绣有栩栩如生的正龙,前后襟和底襟则绣有升龙、降龙和行龙,九龙齐聚,形态各异。
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共绣有九条金龙。胸前、背后各有一条巨龙昂首盘踞,左右两肩则各有一条矫健之龙飞舞。前后膝盖处更是隐藏着两条神龙,在舞动中若隐若现。这九条龙被巧妙地绣织在衣襟之内,使得整个龙袍布局均衡对称。为什么选择绣九条龙呢?这源于古代帝王对《周易》的崇尚,尤其是“九五至尊”的理念。《易·乾》中的“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正是对皇帝权势的象征。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器具等多以九、五两个数字为设计元素。
历史上的龙袍并非所有都是九条龙。以明朝为例,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上就绣有十二条龙。这些龙被巧妙地绣在一个圆形的图案中,俗称“团龙”。十二条龙因位置不同而各有名称,如正身的龙被称为“正龙”或“坐龙”,侧身的龙则称为“行龙”,而朝上的为“升龙”,朝下的则为“降龙”。
明朝的另一款皇帝礼服“燕弁服”上的龙纹更是达到九九之数。这款礼服由弁帽、袍服、玉带、袜子和丝履构成,其上的龙纹分布各处:前身一个盘龙团纹,后身两个盘龙方纹,领子与袖子上的龙纹加在一起是45条,衣襟上的龙纹是36条。腰间的玉带上还装饰着九件刻有龙纹的玉片,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值得一提的是,帝王礼服上的纹样并不仅限于龙纹。十二章纹样包括日、月、星辰等十二种纹样在内。这些纹样几乎囊括了天地之间一切有代表性的事物,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和中国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些纹样在礼服上的使用十分讲究礼仪规范只有天子的服装才可以全部使用这些纹样而以下各级只能使用龙以下的八种纹样并且级别不同使用的纹样也不相同。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和设计出这种礼服制度的最终意义。透过这些精美的纹样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的威严与荣耀以及古代社会的辉煌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