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张汤 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张汤因何而死
在专制君主的时代,酷吏张汤的命运可谓是一面荣耀,一面悲惨。他是汉武帝的重要大臣,也是维护帝国权力的工具,但他的命运却因为个人的性格与行为而发生了巨变。
张汤,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酷吏,他的失败,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他用法严峻,结怨太多,最终因此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由于盐铁政策的实施,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张汤被赵王刘彭祖指控与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炮制冤案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当鲁谒居因此事入狱并病死后,其弟揭露了张汤的违法行为。与此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减宣作为酷吏,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
在这危机时刻,张汤面临严重的指控和困境。有人偷盗了汉文帝的陵墓钱财,按照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共同承担责任。然而张汤却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这种做法激怒了他的对手,三位长吏朱买臣、王朝、边通联手揭露张汤的非法行为。武帝得知后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欺君罔上,派使者以八项大罪责难张汤。
武帝还派出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面对好友的斥责和皇帝的失望,终于清醒,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为,最终以自杀告终。面对儿子的死,张母正气凛然,或许在她的眼中,儿子一直是清廉正气、尽心为公的。
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还有另一群人活跃在社会的边缘——那就是阉割制造太监的“刀子匠”。这些专家是认可的行业内行人,每个刀子匠都收有数名徒弟,且这些徒弟都是与其师傅同一家族的亲戚。他们的职业和技艺都在本家族内部世代沿袭相传。给准备当太监的小孩子净身一类的“手续”,全部由这些“刀子匠”包办。他们经验丰富、手段干净利落,使被阉割者的伤亡率很低。想让孩子当太监的人,需要经过他们的审查,看相貌、听言谈、试伶俐劲儿等全套的检查,合格后才能被收留。
在那个时候,李连英因为得到沈兰玉的关照,得以绕过这些程序直接进入宫中。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张汤的生活背景与命运。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和其他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