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勇士是如何训练的?为何后来会没落呢?
十年前,我与友人共同观赏了一部经典的古代战争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影片描绘了波斯大军压境,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领本国勇士迎战薛西斯一世的震撼场景。至今,“斯巴达式”仍被视作刻苦与地狱式训练的代名词。
斯巴达,这个城邦的名字在历史上如雷贯耳,斯巴达人更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曾赞誉他们为真正的战争艺术家。这个城邦的国家至上,军事第一,以建设军事强国为目标,从娃娃抓起,培育战士。斯巴达男人为国家作战,女人为国家生育。由于对军事生活的重视,斯巴达实施了严格的排外政策,禁止外邦人无故入境。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斯巴达社会就开始了严格的身体检验。有缺陷或体弱的婴儿将被灌下葡萄酒致死,遗弃荒野,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些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抚养,接受严格的训练,养成不爱哭、不挑食、不怕黑、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以后,他们离开家庭,接受正式教育直至30岁。
在斯巴达的征服过程中,麦西尼亚人成为了黑劳士奴隶,负责经济生产活动。斯巴达公民则无需从事劳动,可专心军事训练。这些战士们自小生活在军营式环境中,定期接受跑步、掷铁饼、打拳和学剑等训练。从7岁开始,他们就被集中在“公餐”中生活,学习绝对效忠国家,而不是个人家庭。他们被鼓励自由觅食或偷取食物,以适应残酷的环境。一旦被抓,他们将面临重罚,无论天气冷暖,他们只能穿一件外套并光头赤脚,以培养出强悍的性格。
斯巴达的教育强调荣誉和不退缩。在青少年时期,斯巴达人成为预备兵,接受军事训练。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前进得胜或战死沙场才会被社会认可。逃离战场或被认定为最不光彩的死法。为了培养战士的血性和控制奴隶人口,斯巴达会定期让成年男子杀害奴隶。他们在20岁正式成为军人,争取在30岁前加入任何一个“公餐”,获得正式公民权利,成家立室。直到60岁退役,他们仍然是城邦的后备军。
斯巴达人自小被灌输效忠“公餐”的思想,强调集体精神。这与古希腊流行的步兵集团战斗有关。斯巴达战士的基本装备包括双尖长矛、刀和重盾。在战斗时,他们喜欢与对手保持一个攻防距离,以圆盾保护身体,不让敌人近身。在兵器使用上,他们采用了独特的握矛方式,以便长矛作更多角度攻击。
尽管斯巴达人坚不可摧,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他们最终仍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这是由于他们不从事劳动,底层的奴隶受到残酷的压迫,反抗不可避免。再加上他们过于崇尚武力,缺乏思想与技术的支撑,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最终,尽管斯巴达人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无法挽回败局。这也印证了中国古话:“国虽大,好战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