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辈子不敢称帝,为何曹丕却敢直接篡位呢
三国鼎立的时代,英雄辈出,汉丞相曹操的一生,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他被世人称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尽管他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却始终未能坐上那张龙椅,戴上。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却迫不及待地取代了汉室,成为了新的帝王。
当我们审视曹操、曹丕等历史人物时,不禁思考:曹操一生顾虑重重,未敢篡窃皇位,而曹丕为何有勇气踏出那一步,取代四百年汉室呢?
让我们对比三列历史人物来探究这一问题。
第一列人物如曹操,他们是总揽军政大权的权臣,但终身止于臣位。他们死后,继承者才会追封他们为帝。
第二列人物以曹丕为代表。他们在短暂接任权臣角色后,迅速改朝换代,成为新王朝的开创者。
第三列人物则顺利实现从权臣到新朝天子的过渡。
曹操不称帝,曹丕便立刻称帝;司马师不称帝,司马昭不称帝,但司马昭一死,司马炎便立刻称帝。这种接力式的权力过渡,揭示了这些权臣背后的考量。他们之所以活着的时候不称帝,并非因为他们不想改朝换代,而是因为自身优势太大,可以缓缓图之。若非寿命有限,他们同样会像杨坚李渊等人一样建立新的王朝。
曹操自称“大汉曹侯”,但他也曾私下表示若天命在我,我愿成为周文王。他逐步成为魏公、魏王,这无疑是他的野心膨胀。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必须为子孙家族的未来打算。在“衣带诏”事件后,曹操与汉献帝彻底决裂。若不及时取而代之,他的家族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曹操的立场让他不得不为子孙谋划。
曹丕和司马炎等人迫不及待称帝的原因并非他们比父辈更强或形势更好。正因为他们只是新继任不久的权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父辈,势力基础不如父辈,所以他们需要尽快称帝来确定易代事实,杜绝皇权旧势力的反扑。对于曹丕来说,如果不进行易代,他无法像其父那样仅依靠魏王和丞相名义便统摄全国。敌对势力一直期盼的“天下大变”,也是在曹操去世后,曹魏控制区域可能出现大规模动乱为前提的。曹丕篡位是因为统治基础相对薄弱,必须尽快取得天子之位以确保稳定。
事实证明曹丕赌赢了。他以南征东吴为名,成功抚平之前半独立的青徐二州。在名正言顺的天子地位下,原本野心勃勃的臧霸等青徐诸豪将无力抗拒,拱手交权。整个曹魏治下的九州实现了真正的一统。历代权臣篡位的关键在于逼迫朝堂百官正式站队并交出不能后悔不可收回的投名状。毕竟历史无数次证明打倒一个权臣家族远比打倒一个王朝困难无数倍。因此曹丕选择称帝是为了避免变成乱臣贼子避免子孙死无遗类的风险。至于曹操为何至死未迈出称帝那一步原因有二:一是他谨慎小心不愿轻易上当二是他希望通过维持汉献帝的招牌来更好地安抚汉室势力。曹操在建安十五年的岁月中,不断自我宣誓对汉室皇位的野心,这一言论持续了大约十年之久。如果他突然改变调子,选择称帝,否定自己的先前声明,可能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无法预知的影响。尽管后世对于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始终是一位精明的人物,必然不会做出仓促决定。 他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常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拥有大权,掌握天下。权力的实质在他手中,虚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更何况,到时机成熟时,曹操已然步入暮年,何须再去折腾?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不久之后,曹操将三个女儿一同送入宫中。这一举动令人费解,因为他已然地位崇高,不仅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已无人能及。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决策,唯有曹操自己心知肚明。 人们只能做出一种合理的推测:他自己无法称帝,便希望他的女儿能够母仪天下,成为皇后。倘若真是出于这样的理由,那无疑是一种既可笑又可悲的选择。 曹操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举动常常令人捉摸不透。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犹如一个个谜团,引发了无数后人的猜测与探讨。他的智慧、权谋、野心以及矛盾心理,都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的举动。曹操或许并不完全出于个人的野心或权力欲望而将女儿送入宫中,也许他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利益考量。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天下的局势。 曹操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对他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每一个决定都足以引起天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