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族文化 土家族吹木叶有什么讲究
在遥远的来凤县百福司镇合关村,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音乐传统——吹木叶。这项技艺的传人,张开友,向我们揭示了吹木叶的奥秘。
据传,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擅长吹木叶,他的父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模仿二十多种鸟鸣,以及猪、马、羊、牛等动物的叫声。他吹奏的旋律,仿佛将大自然的声音浓缩在了一片树叶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深邃的大自然之中。可惜的是,张开友并未完全继承父亲的技艺,但他依然能够演绎出一些动人的鸟鸣和旋律悠扬的山歌。
土家族的人们,许多男女都懂得吹木叶,但技艺的高低却是因人而异。在大山的深处,各种树木的叶子都是吹木叶的素材,但要奏出美妙的旋律,却需要选择那些柔软而嫩滑的叶片。
吹木叶并非一蹴而就的技能,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摸索。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准确地模仿各种声音。特别是清晨,当树叶还带着露珠的时候,吹木叶的声音更加清新动人。
土家族吹木叶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土家族人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以及打逢逢鸡等。用吹木叶来吹奏山歌,虽然这在土家族的志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唐朝时期,吹木叶已经相当盛行。《新唐书言禾志》中就有“吹叶一人”的记载,那时的吹木叶受到了宫庭乐班的特殊重视。
古代的诗人也对此有所描述,白居易的“转叶吹为玉笛声”,郎士元的“妙听杨叶动悲笳”,都证明了吹木叶在唐朝就已经被作为一种高难度的乐器技艺。这种技艺的独特价值在于,与其他乐器相比,吹木叶更能贴近大自然,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据四川省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浮雕中,有一幅是乐师口含木叶吹奏的图像,整个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乐师是吹木叶的行家。
土家族人在选择木叶上也有着独特的技巧。他们通常选择桔树叶、柚树叶、桐树叶、柳树叶等,但并非所有的木叶都能吹奏出优美的旋律,有些木叶甚至有毒。选择木叶也是一门技艺,需要优中选优。
张开友告诉我们,平常在山上可以随意吹奏木叶练习,但在接待客人时吹奏,就需要掌握好自己的心态,放松自然,不紧张。吹木叶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一片木叶,都蕴含着大自然的声音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传承。
在土家族的世界里,吹木叶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情感表达。在土家族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吹木叶这一传统技艺源远流长。每当微风拂过,树叶便成为乐器的化身。人们将木叶横放在嘴下唇之间,轻含树叶,双手轻轻扯住叶子的两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稍微岔开,轻轻地贴在叶子的背面,而拇指则反向托住叶片的下缘。这时,叶片就像一片灵活的,等待着气息的唤醒。
运用适当的气流,吹动叶边,叶片开始振动,发出纯净而自然的声音。口腔如同一个共鸣箱,放大声音,双手也协助产生共鸣,让音质更加饱满。在这里,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都至关重要。通过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以吹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音调,甚至达到令人惊叹的十一二度音高。
掌握不同的吹奏方式,声音会变得更加清脆悦耳,如同山涧泉水般的清脆叮咚。经验丰富的吹奏师甚至可以一口吹奏两片木叶,声音悠扬动听,仿佛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将金钱放在首位,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苦练这种技艺。但如果吹木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那么也会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和努力去学习。
土家族本身就是一个善于舞蹈的民族,而吹木叶则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山老林中的土家族人民利用劳动间隙,学习吹木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过去,来凤田诗学同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木叶之声曾经吹进省、州的大雅之堂。他曾经说过,吹木叶需要心计、耐力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三项要素,才能在木叶的世界里畅游。
土家族的吹木叶技艺不仅仅是技艺,它还承载着情感。过去,男女双方通过吹木叶传达情感,声音中的悲喜、忧怨都能被准确地传达出来。如今,仍有一首山歌这样唱道:“满山木叶堆成堆,问郎会吹不会吹,有朝一日学会了,只用山歌不用媒。”吹木叶对研究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去聆听这片土地上的声音,去感受吹木叶所带来的古老与现代的交融。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