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商鞅、吕不韦等人都出生于卫国,为什么
对于对卫国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怪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深度文章,让我们一起探寻卫国的兴衰历程。
提及卫国的历史人物,如卫武公等,我们皆知他们曾风云一时。鲜有人知的是,这些杰出人才的出生之地都是卫国。历经907年的卫国,经历了41位国君的交替,是存活时间最长的姬侯国之一。或许有人纳闷,为何卫国能孕育如此多杰出人才,却未能自我称霸呢?答案在于那些真正能广纳人才的国家如秦国,最终笑到了最后。
实际上,卫国也曾有过鼎盛时期,那就是卫武公的时代。他辅佐周平王平定叛乱,为卫国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东周时期后,国内纷争不断,国力日渐衰弱。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人所破,君主卫懿公被杀,仅剩下5000遗民。后来,在楚国的资助下,卫国才重新建国。
由于周厉王以前的卫国少有文字记载,其出处并不被人所重视。后来,卫国的表现也颇为牵强,仿佛失去了存在感。事实上,重新建国后的卫国也曾有过短暂复兴时期,不仅消灭了强盛的部落国家,还使国内经济得到了繁荣。进入春秋晚期后,君臣不和、父子争权的现象加速了国力的衰败。到了战国时期,卫国在列国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
或许卫国的国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名不副实。于是,公元前346年,国君遬自贬封号,由“卫成公”降格为“卫成侯”。而此时的卫国,领土已只剩下濮阳。即使如此表明自己“与世无争”,但在那个领土大争夺的时期,人们依旧记得它。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所灭,成为其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灭魏国,卫国成为秦国的附庸。直到秦始皇上位后,卫君才被贬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消失。
在位时期秦始皇似乎对卫国颇为宽容。而且秦国一度重用的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卫国人。后来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的李牧也是卫国人。可见国家的不兴旺与国君的领导确实有密切关系。
让我们再看一则关于卫国国君的有趣故事。公元前377年发生的苟变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卫国将军苟变因公务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而受到指责。当时的儒家大师子思认为此举不妥并借此教育卫慎公要学会用人之长而非盯着短处不放。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即使有些瑕疵也不会弃之不用。在乱世之中正是需要用人之时放弃人才是不明智之举。卫慎公听后接受了子思的教诲但也被人评价为冥顽不化。然而国君的做法和大师的说法都有其道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原则与现实的需要。这个故事也以卫慎公采纳大师意见成就了名将苟变为结尾。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苦役犯从卫国逃到魏国并受到魏国王后的重视。虽然用城去换一个人似乎不划算但卫嗣君认为治国应该注重教化而不计代价最终成功将人带回并感慨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力的重要性。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卫国领导者的决策和做法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全面分析来判断功过是非。至于那些来自卫国的名人为何要效劳他国可能是因为濮阳并非施展才华之地也可能涉及到私人纷争等因素但生存确实需要智慧和历史积淀的经验教训也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个人观点自行修改或撰写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