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如果没有割让燕云十六州,他是否能受得
在古老的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后唐反目,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面对兵力不足的困境,他明智地选择向契丹辽国求援,愿意以父事之辽主耶律德光,并承诺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燕云十六州,地域辽阔,包括今天的山西雁门关以北、河北北部和北京一带。这片土地上的长城见证了无数英勇的抗战。从军事角度看,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殷商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抵御着东胡等少数民族的南侵。
燕云十六州的军事地位对刚刚崛起的辽国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耶律德光欣然接受石敬瑭的请求,出兵接收燕云十六州,并助石敬瑭建立了政权。石敬瑭为了成为契丹的儿皇帝,使得华北平原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北方游牧民族占据这一地理优势后,长期对中原形成威胁。
在随后的三百年间,中原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甚至遭遇灭亡。这道国防线的沦丧,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原因。直到四百年后,一位大将北伐,才艰难地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对于石敬瑭的割地行为,历史上普遍持严厉的批评态度。从道义上看,他的行为确实不值得今天的人们为他翻案。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石敬瑭不割让燕云十六州,他能否守住这片土地?历史又将如何演变?
作为中原王朝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愿固守燕云十六州。在五代时期,其他人也不一定能够守得住这个地区。因为刚刚崛起的契丹人意图占据山西,甚至入主中原的野心早已显露。石敬瑭不过是将契丹人想要的东西,提前送给了契丹而已。即便没有他的主动割地,契丹迟早也会进入华北。
那么,当中原的朝廷面临挑战时,还有谁能抵挡住契丹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甚至中原的占有欲望呢?也许有人说,有抵挡总比没抵挡强。但拥有燕云十六州天然屏障的契丹辽国,不也没能抵挡住后来的女真人南侵吗?同样,女真金国取代契丹辽国后,拥有了燕云十六州,却也没挡住蒙古人的南侵。
明朝初期军力正旺之时,虽然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但在“土木堡之变”中,蒙古数万瓦剌军越过燕云十六州,轻松打败了号称50万的明朝军队,皇帝甚至被俘。幸亏有英明领袖主持大局,明朝才避免迁都之危,最终击退了瓦剌军队。到了明朝末年,拥有燕云十六州和长城的明朝,最终还是让清兵入了关。
地理条件上的天然屏障固然重要,但当自己的实力不强时,对于野心勃勃的觊觎者来说,天堑并不可怕。强者随时都可以把天堑夺过作为自己的领地。石敬瑭虽被历史骂名不断,尤其是他甘愿向外族自称“儿皇帝”的行为更是为人所不齿。即便千年过去,人们对他的看法也不会有所改变。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石敬瑭不向契丹辽国献上燕云十六州,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种走向:石敬瑭被后唐末帝击败击杀,若干年后,契丹辽国攻陷燕云十六州,后唐灭亡。但历史没有假如,我们只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铭记前人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