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与后金交战时基本守不住堡垒?
在明朝与后金及满清的战争中,明军在野战方面的不给力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在中原军队原本擅长的守城战中,明军也难以取得优势?尽管他们在宁远城取得了胜利,但关外的许多城市仍相继失守。
许多人误以为满清是简单的游牧民族或林地蛮族,认为他们在攻城技术方面与明朝存在巨大差距。事实恰恰相反,满清在攻城方面的表现一直优于明朝。
后金军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攻城手法的变化。建州女真在崛起前已有数百年的筑城习惯,因此他们并非不懂攻城。在扩张关外地盘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其他女真人、汉人或蒙古人营建的城市交锋,积累了丰富的攻城经验。
满清的野战能力更强,使清军总有机会包围明军的城池。在早期,满洲的攻城技术虽较为粗糙,但他们通过智慧和策略仍能有效对付小堡垒。对于大城市,他们则采用买通内奸开门的办法。
明军野战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一出城交战就会被清军包围。这种情况下,城市内的士兵和居民会被困在有限的空间内,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缺兵少粮的局面。这时,意志不坚定的变节者往往会选择投降。
在其他地方驻守的明朝军队经常试图救援被困的城市,但由于野战能力不足,这些军队往往是临时凑集的杂牌,结果往往自身难保。当城内守军目睹援军遭到围点打援的歼灭后,士气低落,大多会选择放弃抵抗。
随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后金军队的组织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从明朝与后金战争的中期开始,后金已经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围攻战。加上辽人等各方人员的投奔,满洲在围城战中的表现越来越令明军害怕。
满洲的土木技术在大凌河战役和雅克萨之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构筑胸墙、挖掘壕沟,断绝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困死对手。这些工事与设防的营垒布置得当,不易被偷袭拔除,使得明军突围或救援更加艰难。
明军寄予厚望的红衣大炮最终也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麻烦。孔有德部队拥有红衣大炮和专业训练的炮手、铸炮师,从此满清拥有了压制明军守城火力的武器。在入关后,满清依靠这些大炮叩开了许多明军城池的大门。
另一方面,后金军队中的火器比例增加,手与弓箭手在攻城中可以获得盾车等手段防护。这使得攻城的满洲部队越来越不害怕明军的火力打击。当两军近身厮杀时,后金军队更强的战斗力显露无疑,明朝守城的胜算大大降低。
即使不考虑红衣大炮的因素,明军在守城技术方面也一直难以与满清相抗衡。由于铸炮水平差、产量低下,明军无法取得火力平衡。在传统的土木作业上,素质低下的明军也无法与清军争锋相对。
面对后金的挑战,明军往往难以守住城市。其鸡肋的战斗力注定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失败命运。即使没有红衣大炮的干扰,结局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