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悲剧从宋朝建立之初就已经注定了,为什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趣怪网的小编,一起探寻那些英雄背后的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从未停歇,大部分时间都在抵御外敌的侵犯。南宋时期,朝廷虽然软弱,但却孕育出了众多的抗金和抗蒙英雄。这是否与当时的水土有关呢?答案并非如此。
历朝历代,都有英雄辈出,即使在相对和平的时期,英雄故事也会流传民间。特别是宋朝,因为战争不断,保卫家园的战争使得将领们的故事更加被民间传颂。
岳飞,这位深入民心的抗金将领,虽然被秦桧所害,但他的故事依然被人们铭记。关于岳飞的死,历史资料多提及秦桧与其妻子的参与。赵构作为当时的皇帝,对于岳飞的死因其实心知肚明,甚至有时赞赏他。那么,为何赵构没有阻止岳飞的死亡呢?
学者对此也有研究结论。在收复失地后,朝廷该如何处理成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赵构不想打仗,只想守住江南。许多南宋前期的官员都生长在北宋和南宋交接的年代,他们的祖籍成为了金国的领地。他们更希望在自己的时代能看到国家收复失地,这是民心所向。朝廷虽然一向偏向主和,但在民意压力下也不得不出兵征讨。
南宋初年,北方不断有抗金起义爆发,这些抗争传到南方,激发了大家的斗志。赵构处于这种外界高涨的抗金呼声中,不得不考虑民意。秦桧深谙此道,总在最恰当的时机提意见。秦桧是彻底的“主和”人物,如果当年赵构真的被“迷惑”,那么根本不会发动任何战事。
大家支持的事情一定会有人才辈出。岳飞的四次从军经历让他成为大家的表率。尽管他曾因上书直言被赵构革去军职,但他的抗金决心并未受影响。当时赵构对岳飞的“谏言”的批复显示出他只想图个安稳的日子。但民间不堪忍受金人的统治,情绪传播迅速,引发南部百姓对未来日子的担忧。与其被痛苦折磨,还不如找机会将金人赶走。
当时形成了“朝廷主和,民间要战”的力量对峙。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不得不适当照顾民众的情绪。他并没有料到会出现一位大英雄,能将金兀术打得差点回老家。这让他意识到不能让大家的想法挟持自己。后人有评价说宋朝的皇帝都很“听话”,但实际上他们都很有“想法”,几乎每一任皇帝都试图在任上“改革”。
这些皇帝可能都曲解了当年的用意,将“轻武”理解成了不重用武将。但实际上,在非常时期,必须用武力解决问题。赵构却解读为一旦武将战功过于显赫,会威胁他的统治。岳飞的悲剧从宋朝的第一代皇帝时就埋下了种子。
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表达了岳飞的心声。虽然赵构能杀岳飞,却灭不了民间的抗金意志。尤其是局势大好时,赵构选择了收手,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可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南宋就此越来越被动。后来几任皇帝给岳飞,是为了抓住民间的“心声”,稳固朝廷并激起其他人效仿先人的做法。这就是南宋为何朝廷无能却能盛产出诸多英雄的背景。
正所谓时势造就英雄。这些英雄虽未遇“贤君”,但他们空有志向、抱憾终身的故事却不会被人们忘记。他们让南宋强撑了150年之久。然而可笑的是,南宋的皇帝们中,有几位是真心想“收拾旧山河”呢?虽然“山河”都是传位于他们,但他们何曾真正爱惜过?一切都比不上手中的“皇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