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标题:上海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文化惠及每个角落
近日,广场舞空间的扩大、场次的增加、图书借阅品种的丰富以及家门口看戏的便捷,成为上海远郊崇明、金山等区的中老年人热议的话题。这一切的变革,源于上海市2018年的一项重大决策。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在“2018上海民生访谈”中介绍,为了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今年第一季度,由上海市文广局牵头,联合多个市级部门,共同制定了《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创建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明确了今年要完成全市4500家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优化提升的目标,旨在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抵达自家门口的“一公里”。
这一创新举措,是上海在公共文化领域树立“上海文化”品牌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对全市行政居村的一次全面覆盖。于秀芬表示,全市80%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室(中心)将参与创建达标,而浦东、徐汇、嘉定等区更是提出了全覆盖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已建立了市、区、街镇和居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资源也逐渐由市级下沉到区,再下沉到街镇。结合当前的大调研,上海市文广局对全市的居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摸底。
调研发现,尽管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约有一半的受访居村反映,公共文化资源的供需对接不精准,配送的文化资源与居民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有30%的受访居村认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集中度不够高,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被纳入2018年上海市实事项目。于秀芬表示,要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的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享受到丰富的文化服务,包括看、听、唱、跳、动等各种形式。
为了落实这一目标,上海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创新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特别关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权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级单位向各区下发了“综合文化资源包”,整合不同部门的公共资源,使每个居村都能具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并开展常态化运作。这些功能包括阅读服务、广播电视、公益电影放映、群文活动、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真正做到了集合各方资源,为基层文化需求“解渴”“造血”。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改善了基层文化活动室(中心)的服务功能,也展现了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决心和实力。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的魅力惠及每个角落,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