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真的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时常能发现一些令人惊奇的篇章。而今,让我们跟随奇闻奇网的小编,去探寻一个充满迷雾的历史故事,探寻其中的奥妙与真相。“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句诗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无奈。而今,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武则天的一段争议历史上。
提起武则天,人们往往会想到她对于李唐宗室和大臣的狠辣手段。其中,关于她“掐死女儿”陷害王皇后的故事,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人们不禁要问,武则天真的如此残忍吗?这个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已入宫,但地位始终未得到提高。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她可能与太子产生了感情。在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与其他没女一起进入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李治之间的情感始终未断。
永徽元年(650年),李治入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重逢,两人旧情复燃。王皇后见状,为了打击情敌,主动提议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不久,武则天二次入宫,并生下了儿子李弘。她迅速打败萧淑妃,独宠后宫,次年被封为昭仪。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生下长女安定思公主。公主出生后一月左右,王皇后前来探望。不久,李治来到武则天处探望女儿时,发现女儿已死。顿时,武则天哭得悲痛欲绝。人们都说“皇后刚来过”,李治便怀疑是王皇后杀死了女儿,产生了废王立武的想法。
关于武则天亲手杀死女儿嫁祸王皇后的事情,主要记载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中只记载了公主的暴毙,并未指明凶手。而《旧唐书》中的记载也只是作者怀疑而非肯定。与此《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描述似乎过于绘声绘色,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我们对这件事持怀疑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唐会要·谥法》中的记载与李治在麟德元年追封女儿的行为也让人产生疑惑。为何要为早夭的女儿上谥号“思”,难道李治认为自己对女儿的死亡负有责任?
联系当时的朝局动态,我们发现此事更加可疑。当时李治虽然贵为君主,但朝廷中的元老大臣势力仍然极强,他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废王立武”事件可能是李治为了打击士族门阀和元老大臣、重振皇权的手段。而武则天与吏治的某些过失可能是导致女儿早夭的原因。两人于是利用此事嫁祸王皇后,从而拉开了打压士族门阀和元老大臣的大幕。至于说武则天被列为杀死女儿的最大嫌疑人,一方面源于她的名声不被历朝历代认可;另一方面则源于她在此事中确实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我们不得不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同时不断探寻其中的真相与奥秘。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武则天的手段与智慧,还要关注历史的动态与皇权的争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