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将军出身,为何却打压武力推崇文人呢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个特殊的朝代跃然而出,那就是宋朝。这是一个让文人墨客一飞冲天的时代,他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待遇和福利,干的却是不用掉脑袋的活。这样的环境下,宋朝文人挺直了腰杆,敢于直言不讳,有时候甚至连皇帝的面都可以不给。在这个辉煌的时代,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宋朝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时期,它封建制度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宋朝在军事上的保守态度,使得其军事力量无法有效保护这份先进的文明。这也注定了宋朝的命运:被野蛮的金、蒙所灭亡。这一切,都是由宋朝的特殊国策——“重文抑武”所决定的。
说到“抑武”,这并非轻视武术或武力,而是打压。宋朝的军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悲剧色彩的。令人惊讶的是,宋朝的开国皇帝竟是军人出身。他靠武力发动政变夺得天下,内心对文人实则有所轻视,因为在五代乱世,实力才是硬道理。但赵匡胤也是一位具有铁血精神的君主。
赵匡胤和他的前辈柴荣都是军事强人,但两人走的路子不同。柴荣注重军事化,而赵匡胤则更注重文治化。他以为只要武夫不执掌兵权,天下就能太平。但现实是,尽管天下太平,周围的邻居却不时来闹事。这些邻居可不是善茬,一个个强悍无比,就连自家的小弟党项羌也要闹着分家另立门户。这就是赵匡胤过于防范武人的结果。
当时的情况下,赵匡胤的做法或许是最合适的。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固定的制度岂能适用于千秋万代?宋朝对武人的羞辱达到了极致。从军者除了出身良好家庭的人外,脸上都要刺字。人们不愿去当兵,于是就把犯人抓去充军。为了遏制逃兵现象,甚至把部队番号刻在军人脸上。在地位上,文人永远高于武将。连择婿时,选择的也是文士而非武将。
这些文人又是如何回报赵匡胤的呢?他们一开始确实为稳定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赵匡胤及其子孙发现这些文人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整起人来,虽然不见血,但却能让人刻骨铭心。例如某个运粮官因办事不力而受到处罚,宋朝军队的财政大权都掌握在文官手中,运粮官也是由文人来担任。宰相拒绝执行宋神宗命令时所说的话,自以来就没有杀过文官的先例。宋神宗无奈之下想将运粮官刺配到边陲小地反省反省,却遭到另一位文官的反对,他认为宁可杀之不可辱之。
宋神宗面对此情此景深感颜面扫地。而那些文人不仅在国家推行有益的政策时处处反对,还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令人失望的一面。最让赵匡胤痛心的是宋朝的灭亡正是那些被他们宠成“人精”的文人所致。“靖康之耻”和崖山一跳的悲剧不正是他们的“杰作”吗?这一时代的变迁让人们深思:各怀私心是否比高尚情操更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阶层因为他们是我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时候过于信任一个阶层而忽视其他阶层的意见可能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