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十三州曹魏手里有九个 曹魏为何50多年后才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斗引人深思。当我们谈及为何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三国未能一统天下时,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地理政治背景。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魏国的实力显然超过了吴蜀两国。在十三州中,魏国占据了九个,而吴蜀两国加起来只有四个。从表面上看,吴蜀两国的疆域与魏国相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古代社会,决定国家实力的根本元素是人口。魏国的人口远超吴蜀两国。这一点在三国历史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东吴将领经常需要抓捕山越野人来补充人口,因为东吴的人口实在匮乏。
从地图上看,东吴占据了江苏南部、安徽一部以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在三国时代,这些地区的人口其实并不多。东汉末年的主要农业生产区依然集中在黄河流域。南方由于人口稀少,一个郡县通常要占据很大一片地方。东吴将领抓捕山越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与福建等地。可见在三国时期,东吴除了长江流域以外,其他地区的人口都非常少。
北方人口南迁是从西晋时期开始的,而且只是初步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至于两广流域,一直是发配人的地方。蜀汉的情况与东吴相似,大部分地方都是人口密集度较低的区域。例如,在蜀汉和曹魏历史上多次争夺的上庸郡,一个堂堂郡的人口居然只有两三万,连北方的一个县都不如。
那么,为何曹魏没有很快灭掉吴蜀呢?答案在于吴蜀两国的地理优势巨大。吴蜀两国依托山川地形进行防守,使得曹魏难以进攻。东吴依托长江天堑,凭借强大的水军战斗力成功抵御了曹魏的进攻。而蜀汉则有完美的屏障——秦岭。秦岭的险峻地形使得蜀汉能够成功抵御北方的进攻。
曹魏在地理上并没有太大优势。由于曹魏占据的大多数为平原,导致他们几乎无险可守。曹魏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威胁,如辽东的公孙家族、北方的乌丸、匈奴等,都对曹魏的安全构成威胁。这使得曹魏在兵力分配上捉襟见肘,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陷入了与吴蜀的长期僵持中。
吴蜀两国的政治状况也相对较好。虽然两国只是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但从根基上讲,两国打得都很牢靠。蜀汉方面,刘备自带汉室正统的光环,并且带来了中原和荆州的一票精英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东吴方面则经历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老油条,不仅能力强,而且相当长寿。这两位领导人的出色表现保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自国家的安全。
相比之下,魏国这边的政治情况较为混乱。从魏明帝去世以后,司马家族开始逐渐掌控大权,陷入了与曹家的争权夺利之中。为了镇压反叛势力,司马家族忙于政治斗争,根本无力南征。最终吴蜀灭亡时三国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即便魏国在人口和领土上占据优势但在地理和政治上的劣势使得其无法迅速统一三国。这一过程的漫长也给了吴蜀两国喘息和调整的机会从而延长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曹魏的内部,灭蜀之战时,已经彻底镇压了国内的反对势力,成功地架空了曹氏皇族的控制权。魏武王曹操得以放心地将庞大的军队交付给钟会等杰出的将领。北方的生产已经恢复生机,一旦曹魏统治阶级内部达成共识,曹魏的国力强大立刻便展现无遗。
而此时的蜀汉,已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随着费祎等杰出大臣的离世(或被暗杀),蜀汉的政治人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与此刘禅过度宠信宦官,导致姜维等明君良将逐渐边缘化。蜀廷中充满了谄媚奉承、贪生怕死之徒。当魏军兵临城下时,中央朝廷竟然一片投降之声,然而地方上仍有一群英勇的将领坚决不愿投降。
至于东吴方面,孙权的晚年,东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内讧——“两宫之变”,因牵涉其中而被孙权逼死。孙权去世后,东吴接连上演了专权、宗室乱政和宫廷政变等戏码。国内士族势力的日益壮大,也使得东吴局势变得愈发混乱。当时的统治者残忍荒淫,对百姓苛捐杂税、敲骨吸髓,民怨沸腾。当西晋大军到来时,百姓和官员纷纷望风而降,宁愿投降也不愿接受孙皓的残暴统治。这样的政权,其灭亡早已是注定的命运。
曹魏凭借强大的国力和稳定的内部局势,无疑在三国争霸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而蜀汉和东吴,由于政治腐败、人才凋零和民怨沸腾等问题,逐渐走向了衰败。三国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战争、权谋与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在这个时代,曹魏、蜀汉和东吴争夺天下,展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