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为什么没有追封孙策?原因是什么
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的时代。今天,让我们跟随奇闻奇网的小编,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充满刀光剑影的年代,去探寻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公元229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来临,孙权在这一天称帝。此刻的他,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有利。昔日的劲敌如曹操、刘备等已相继离世,蜀国与东吴重归于好,双方携手共同抵御北方的曹魏。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孙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了称帝之路。
称帝之日,孙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追封已故的父亲为太上皇,对长沙桓王也进行了追封。这一举动却引发了人们的争议。许多人认为,江东基业是孙策打下的,如果没有孙策,就没有孙权的今天。按照常理,孙权应该追封孙策为太上皇。
这一观点在当时及后世都相当主流,连《志》的作者陈寿都替孙策感到不值。陈寿在书中写道:“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这句话意味着,老孙家能在江东割据,拥有三分之一的天下,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仅仅把孙策的儿子封为侯爵,这是不地道、不讲究的。
孙权在晚年时确实做了一些薄情寡义、忘恩负义的事情,这使得他身上的标签更加难以摘除。许多人认为孙权就是个忘恩负义、刻薄寡恩之人,不仅对朋友如此,对恩人也同样如此。
比如对张昭这位恩人,孙策临死时曾托付给张昭重任。然而随着孙权的成长和势力的壮大,他对张昭的态度变得越来越不耐烦。甚至在酒后曾拔出剑来要杀了张昭,众人劝阻才罢。陆逊帮助孙权击败刘备立下盖世之功,但他的结局却是被孙权活活逼死。这些事迹都让人们更加坚信孙权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那么为什么孙权不尊封孙策为皇帝呢?其实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孙策有个儿子叫孙绍他在当年只有两岁因此孙策不得不把继承人之位交给孙权。对于下一任继承人是谁的问题孙策并没有交代清楚即使当时交代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孙策交代让他的儿子孙绍继续接任无疑会给儿子带来无妄之灾因为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任何人都无法抵挡包括孙权在内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杀死孙绍以维护自己的权力。此外如果孙权尊封孙策为皇帝局面将变得十分被动因为孙策的儿子孙绍也有继承权从法理上来说可以成为下一任继承人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孙权想看到的他是一个聪明人绝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因此从这些复杂的因素来看孙权不尊封孙策为皇帝的决定其实是在权力斗争和家族利益之间的权衡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