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爱逃跑?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宋朝,那是一个闻名遐迩的“逃跑王朝”,其十八位皇帝中,多位都擅长逃亡。
让我们回溯到公元979年,赵光义为了在北伐中消灭割据山西中部的北汉王朝而立军威,毅然挥军出征。在灭北汉之后,赵光义不顾将士疲惫,强行北伐契丹,结果在高梁河一战中惨败。赵光义本人几乎被契丹人生擒,危急之下,他不得不仓促逃离,甚至乘坐驴车逃离涿州。
再说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其实也是个逃亡高手,只是未曾有机会实践。他属于典型的消极防御派,曾考虑在东京开封以北种树以降低契丹的进攻速度。这种策略暗示了一旦战事爆发,他逃跑的速度恐怕比任何人都快。
公元1004年,契丹的萧带着年幼的皇子直插宋境,逼近黄河,使得宋朝再次面临逃亡危机。当时的皇帝被吓得魂不守舍,几乎要听从投降派的建议南逃。主战派的大臣及时阻止了这一行动,迫使皇帝北上迎战,这才使宋朝的南逃推迟了一百多年。
然后,在公元1126年,金军杀到东京开封府城下,宋徽宗为了逃避成为亡国皇帝的命运,将帝位传给太子赵桓,自己则逃往镇江府。仅仅四个月后,他又北上返回开封府,最终与儿子钦宗一同成为俘虏。
宋徽宗的九儿子康王赵构是个聪明人。看到父亲和哥哥被俘,他迅速南逃。虽然他在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但深知金军随时可能渡江追击,所以他毅然选择逃离商丘,最终选择了杭州作为都城。他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杭州的繁华,更多的是考虑到它离长江足够远,可以为他提供足够的逃跑时间。
在最终定都杭州之前,赵构曾险些在江南被金军活捉,他选择了寻找破船,仿佛要在海上钓鱼以躲避追捕。那时的南宋朝廷,仿佛一个漂泊不定的马车上的朝廷,总是在逃跑的路上。
好在金军撤出江南后,南宋定都杭州,不再四处逃窜。虽然南宋对外宣称杭州只是临时国都,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南宋已无力收复中原,能守住江南已属不易。自宋高宗赵构之后,多位皇帝都在杭州平安终老。
到了宋度宗时期,南宋已被蒙古打得岌岌可危。在公元1276年,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赵?(也称)即位后面临投降的选择。自此以后,宋朝的残余势力仍在江南继续抵抗。赵昰在陈宜中等人的操纵下在福州即位后,元军一路追杀,他不得不学起了老祖宗赵构的逃难方法,下海躲避。最终,在元军的追击下,宋朝的流亡朝廷在崖山被灭。
宋朝的逃亡之路可谓曲折漫长。从赵光义到最后的赵昺,这些皇帝们都在逃亡与坚守之间挣扎。他们的逃亡不仅是个人的逃难行为,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元朝修史时,只承认前十六个皇帝的地位,对于赵昰和赵昺的帝位并不认可。这不仅仅是对二王地位的否定,更是对宋朝末期流亡朝廷合法性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