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在外流浪了3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在遥远的年代,一个特殊的日子被载入史册——天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328年。朱元璋,这位伟大的人物,就在这一年诞生。他的出生伴随着异象,仿佛天命所归。
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出生的那一天,屋上红光满天,邻居们纷纷惊疑不定,以为朱家遭遇了大火,纷纷赶来救援。然而赶到现场,红光却消失不见,只听说朱家又添了一个胖小子。这样的传说无疑是朱元璋君临天下后附会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将其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
实际上,在朱元璋诞生的那一年,大元的天下并非宁静祥和。历史记载,那一年,许多地方都遭受了饥荒,百姓生活困苦。皇帝们忙于争权夺利,连续不断的人祸加剧了百姓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朱元璋家庭也陷入了困境。
1334年,一场多年未遇的灾荒席卷而来,对孤庄村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灾荒过后,村里又迎来了一场瘟疫。短短16天内,朱元璋连续失去了四位亲人,家中只剩下了他和他的二哥、大嫂以及一双年幼的侄子侄女。
为了生存,王氏带着儿子女儿回了娘家,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决定外出逃荒。临行前,兄弟俩抱头痛哭,充满了不舍和无奈。之后,兄弟俩的哭声引来了邻居汪大娘。她心疼这个年仅17岁的少年独自外出不安全,便送他到皇觉寺当了一名行童。然而皇觉寺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灾情严重,佃户交不出地租,来寺的施主也少了许多。最终刚进入皇觉寺不久的朱元璋也不得不外出化缘。
他匆忙奔向那片丰饶之地,摘取了十几个果实,终于得以饱餐一顿。这一经历,后来朱元璋更是将其铭记在心,并写进了皇陵碑文。
“冲破晨雾急急前行,夜幕降临时投奔古寺。倚靠高耸入云的崖壁,仰望碧空,聆听猿猴在月夜中的啼叫,心中倍感凄凉。魂牵梦绕寻找父母无果,意志落拓却心怀壮志。西风凛冽,寒霜飞降,身如蓬草随风飘摇,内心却如沸汤般翻滚。”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游历淮西之时,恰逢北方与南方首领在此地进行反元的秘密活动。他游走在盛行之地,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反元的宣传教育,也许他与徒有过交往,甚至接触的朋友就是的核心成员。
或许这正是朱元璋前往濠州投军后,郭子兴询问他的来历并立即提拔他为贴身警卫员的原因。朱元璋在1352年参军,至1355年南渡长江的三年间,在淮南作战几乎是战无不胜。
除了他的军事才能,熟悉山川地理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游历四方的经历。
朱元璋在淮南地区纵横驰骋,于1347年秋因颍州一带的灾荒而回到皇觉寺。从1347年至1351年,他一直生活在皇觉寺。如果没有红巾军的大起义,他可能会老死于寺庙之中,默默无闻。
兵灾还是波及到了皇觉寺,寺庙被毁,众僧离散。朱元璋无处安身,最终铤而走险,投身濠州起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