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三让皇位的真相是什么?看似明哲保身,实则为盛世打牢基础
今天,奇闻奇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旦的传奇故事,希望大家会喜欢。
这位出生于公元662年六月初一,在长安含凉殿降世的大唐王朝第五位皇子的传奇人生,无疑是一段令人着迷的历史。他不仅拥有皇帝的父亲,更有皇帝的母亲、哥哥、侄子以及儿子,这在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而他自己更是两次登基,尽管在位时间长达八年,但真正掌握大权的时间却仅有两年,其余时间则以太上皇的身份度过了四年。
在《睿宗纪》中,我们得知睿宗李旦在面临政治斗争的漩涡时,以恭俭退让的态度应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本领。这样的品质使他成功避免了来自武则天和韦后的陷害,得以保全自身。
公元684年2月7日,李旦第一次登上皇位,然而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头衔,实际的权力掌握在武则天手中。不久后,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李贞等人发动的兵变相继爆发。武则天迅速镇压叛乱,李旦虽身处险境,但在此次中存活下来。
公元689年,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政治环境愈发复杂。李旦为了自保,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请求赐给自己一些荣誉。这一举动虽然未必出于他的本意,但却使武则天得以改朝换代,李旦自己也因此得以保全。这是他第一次的大让,不仅为自己和几个儿子带来了加封,还为中国历史带来了唯一的女皇帝——则天大圣皇帝。
圣历元年三月,武则天召回了被废的庐陵王,李旦看清时局,称病不朝,并主动请辞太子位给哥哥。这是他的第二次谦让,这一举动使他成功避免了兄弟间的宫廷斗争。
延和元年八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诛杀了企图篡位的韦皇后。李旦随后将皇位传给儿子李隆基,自己成为太上皇。这是他的第三次大让,这次让位让大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被公认为是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伟大时代。
李旦的无为和大让背后蕴含着一种深远的智慧和大贤的精神。他的内心世界正如他在诗中所表达的那样,“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和对无边无际的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精神境界使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最终,在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李旦在百福殿驾崩享年55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但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在他去世之后他被安葬在距离长安东北方向约百里处的一片土地上取名蒲城后来改名奉先意为侍奉先人此处与东都洛阳同为中央直辖的敕县反映了当时大唐的强大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