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彩泥(备受古代文人青睐的绞胎瓷技艺,
绞胎瓷,这一源自唐代的艺术瑰宝,在宋金时期达到了鼎盛,其独特的纹理和色彩变化,如同绚烂的烟火,在陶瓷世界中独树一帜,受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热烈追捧。这项工艺虽在元代衰微,几近失传,但历经数百年的风尘,今日终于在大众审美视野中复兴,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上海思南时区画廊,你会被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所吸引。这里正在举办“彩练之光绞胎陶艺新生展”,一批年轻的陶艺家们用泥土描绘自然景物的风情,寻找宋韵中的美丽,捕捉空间中的韵味。身处思南的百年建筑群落中,观众在这里体验到的是与众不同的陶瓷艺术美学。
绞胎陶瓷,又被称为“绞泥”、“搅胎瓷”或“透花瓷”。所谓绞胎,就是将不同颜色的瓷土混合在一起,相互绞揉拉坯,然后浇上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纹理变化无穷无尽。这种内外一致的肌理,恰如君子本色,表里如一,为器物审美增添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被誉为“瓷中君子”。
策展人顾青指出,陶艺创作属于小众领域,是一道窄门。复杂耗时的制作过程以及内外纹理一致的特点,使得绞胎工艺成为彰显个性的艺术语言。陶瓷艺术家们的创造力也使得这个创作门类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保有一席之地。
艺术家们以绞胎为媒介,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跳出技艺的束缚,将绞胎工艺转化为个人创作的载体。作为年轻一代的绞胎陶艺家们,他们凭借热情、勇气、天赋和勤勉,用手中的泥土观察世界,展现出一方奇幻瑰丽的天地。
展览中,艺术家洪张良的作品《地图》用不同肌理纹样的绞胎泥片组合而成,气势恢宏,展示了物体如何凝聚和分离,萌芽和腐烂的过程。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陶瓷雕塑中显现的精神形态、自然和人的意志的关注。
白月的创作追求自然与绚丽的共生,她将绞胎工艺的肌理与自然界生物的纹饰相结合,挑战绞胎瓷大型作品的成型难度。她的作品在光和空间的作用下,呈现出平静柔美的效果,泥土的记忆与张力并存。
子茵的作品以光与纹、纤薄的质感为标志,《听云》系列茶器清寂无声,纹路的交织变化呈现宇宙自然规律,也流露作者创作的自性。
王峥的作品则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他尝试利用绞胎技法再现东西方传统造像。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不变的形体,引发观者对“真实”的思考。祝琛则着迷于绞胎工艺的最大魅力——制作过程中的未知性。他的作品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尝试理解并展现绞胎工艺的独特魅力。
此次展览得到了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和上海思南时区画廊的支持,旨在为绞胎陶艺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这些年轻的陶艺家们以他们的创作展现了绞胎工艺的别样魅力,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