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大妈拥有90套房106个车位(说一说现在的上
一连数日,在城市的喧嚣中,我频繁地偶遇那些熟悉的面孔。午后的餐厅里,老邻居、老同学——都是大妈们。她们有的肩负家庭重任,照顾第三代;有的在职场中继续发光发热;还有的虽然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却觉得有些不便。这种不便,有时候让人有些无奈,比如邻居间的疏离,麻将搭子的难寻,独自在家的寂寞。于是,她们约定一同出门,去上海这座城市透透气。
她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尽管身在上海,她们却仍说“去上海”,这并非冗余,而是她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表达。在上海人的语境里,“上海”二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记忆。以前,杨树浦、宝山一带的居民去南京路购物时,也会说“去上海”。
如今,上海的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市民的生活也随之变迁。市中心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白天的喧嚣与夜晚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从郊区到市中心的行程,仿佛一场远行。地铁四通八达,但出了地铁口,望着阳光下的繁华商业街,却感觉自己的位置在梦中飘忽不定。
大妈们提到,现在她们寻找的是那些价格亲民的茶餐厅或饭店,一起品尝美食,畅谈山海经,然后各自回家。这样的日子,回忆起来总是温馨而长久。
对于中华艺术宫、美术馆等地方,大妈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她们提到,虽然这些地方现在看起来很现代,展览也很精彩,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过去的味道。过去的排队、等待,都变成了现在的寂寞与疏离。大剧院、音乐厅等地,虽然依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但面对高昂的门票价格,她们选择了放弃。
当大妈们参观画展时,背后的情感却复杂而深刻。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喜爱,更是对故土的无奈回望和对族群身份的固执认同。中央领导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她们。乡愁不仅仅属于外出打工的农民,更属于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
上海的发展不应该只是GDP的增长、建筑高度的提升和人流物流的汹涌,还应该顾及民众的感情积累。公共空间属于城市,属于民众,这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大妈们的感慨,“我在上海,上海很远”,道出了她们对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这座快速发展的大都市中,大妈们的故事和情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她们的感慨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城市发展的独特视角,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