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末江湖游医,却成了传染病学家第一人
在公元1642年的大明王朝,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医者,他名叫(字又可),以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贡献成为了中国瘟疫学的鼻祖。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大明劫》,并由冯远征扮演主角之一江湖游医吴又可。感兴趣的朋友们,跟随奇闻奇网的小编一起走进这位传奇医者的世界吧!
一、医者仁心
那时,江苏吴县的小人物吴又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抑。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使他不得不挺身而出。他出身农家,自学成才成为了一名江湖郎中。在明朝末年小冰河时期,这个卑微的职业让他走向了时代的前列。这个时代的气候异常特殊,明朝天灾不断,导致流民四起,瘟疫迅速扩散。江南地区已沦为人间地狱。面对这样的惨状,许多医生束手无策,只能尝试使用治疗伤寒的方子来医治,但结果可想而知。吴又可却果断地站出来呼吁同行们不要被古籍束缚,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办法。他深入疫区,亲自询问病情并记录下来。为了找出病源,他甚至长时间在牛棚、猪圈、鸡舍等地蹲点留守。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治疫良方
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临床治疗,吴又可发现了瘟疫是由一种特殊的“戾气”引起的。这种戾气不同于风、寒、暑、湿等自然因素,而是通过患者的口鼻传播,再通过气体传染给他人。他认识到戾气的浓度和人体的免疫力是决定瘟疫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戾气侵入部位不同,引发的疾病也不同。尽管人类的瘟疫和禽兽的瘟疫都由戾气引发,但由于物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这一理论突破了现代医学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理论,也是中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找出病原后,吴又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研制出了著名的药方达原饮。该药方以多种中草药为原料,具有极佳的祛疫效果。达原饮的研制成功使得横行了一年多的瘟疫终于得到了遏制。虽然吴又可当时并未得到后世的认可,但他的这个药方在沉寂了三百多年后,于2003年重新被发现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医道永存
疫情平息后,吴又可将他对瘟疫的控制方法写成了一本小册子《瘟疫论》。这是世界上不朽的医学著作之一。吴又可生不逢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命悬一线的明末乱世。尽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时代并没有为他提供安稳的研究条件。直到几十年后,西方人研制出了显微镜,才逐渐认识到吴又可的理论与西医的微生物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瘟疫论》是中国第一部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专著其中吴又可提出的瘟疫传染方式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在没有借助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得出这样的结论吴又可领先了西方二百多年。然而吴又可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在清军入关后他回到家乡行医并因此遭遇不幸最终惨遭处死但他的家国情怀以及在医学领域的成就却像《大明劫》里的那句台词一样王朝兴衰唯有医道永存令人感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