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关羽在华容道杀了曹操,诸葛亮会如何处置呢?
《山阳公载记》记载,公船舰被备军焚毁,领兵从华容道徒步撤离。途中遭遇泥泞,道路泥滑不通行,又遇上猛烈大风。只得让体弱的士兵背草填路,才能让骑兵通过。这些体弱的士兵由于被人马践踏,陷入泥泞中,损失惨重。
尽管历史记载中的败走华容道并非如演义般惊险,但仍旧可以看出当时的混乱局面。对于脱难后的曹操,他在嘲笑刘备的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失误。如果他早些放火,或许能避免这场混乱。然而历史并非假设,刘备虽然放火稍晚,但也并非如演义中那般轻易就能置曹操于死地。历史上的曹操拥有众多忠诚的追随者,其实力不容小觑。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其他将领,只要决定要杀曹操,那是绝对能够做到的。关羽的义释曹操,其实是诸葛亮智算华容的结果。诸葛亮利用关羽重情重义的性情,故意放水,让曹操得以逃脱。
在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谋神机妙算,他早已预见到会大败曹操,因此提前布局,派遣赵云、张飞等将领去曹操的退路上埋伏。而关羽则被晾在一边。赵云和张飞的任务是消耗曹操的败兵,以打劫为主,并非捉拿曹操。
关羽见军师无视自己,主动请战。诸葛亮虽担心关羽会放走曹操,但关羽却立下军令状,誓要捉拿曹操。在火烧曹操战船后,曹操在保护下逃上岸,经历一番艰苦的逃亡之旅。一路上,曹操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商不足,然而每次都遭到打脸。
这一仗过后,曹操身边的将领大多受伤,许多人连马鞍都没来得及装上,骑的是秃马。很多人也没来得及穿上盔甲,即使穿了也是湿透的。在隆冬严寒的季节里,曹军的狼狈不堪可想而知。进入华容道时,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命人砍竹子树木铺路,许多人饿倒在地,甚至被踩踏致死。等到走出困境后,曹操再次大笑起来,引出了关羽的拦截。此时的曹操身边只剩下三百多人,人马疲惫不堪,装备不全。关羽以逸待劳,虽然人数上占优势,但最终却放走了曹操。很多人认为关羽放了曹操是因为念及旧情,但实际上这也是诸葛亮智算华容的一部分。诸葛亮夜观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因此利用关羽放走曹操,这也是天意不可违的体现。
关于是否应该杀掉曹操的问题,《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和关羽的重情重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大局的把控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天命的不可违逆性。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学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故事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三国时期复杂局势和人性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