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发誓太监不得干政,后来为何还是发生了?
宦官之祸的起源,似乎笼罩在了一层迷雾之中,无法确切追溯其起始时刻。只知道在历史的洪流中,第一个弄权的宦官如一颗暗流涌动的种子,在历史的土壤中扎根生长。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宦官的影响。
西汉时期,尽管有所好转,但祸患已然存在。到了东汉,宦官与皇权的交替专权几乎成为了常态。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宦官弄权的案例相对较少,但唐代的宦官权势之盛,堪称历史上的一大祸患。唐朝后期,宦官甚至直接参与拥立皇帝,皇权在宦官面前也显得无力。
面对前朝的教训,明朝的朱元璋决心限制宦官的权力。他在洪武十年时发誓,决不允许宦官弄权。为了表达这一决心,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特意铸造了一块铁牌,铁牌上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字样,并悬挂在宫门上。
尽管朱元璋采取了种种措施,明朝的宦官专权现象依然存在。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的出现,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刘瑾,他把持着朝廷大权,贪污受贿,甚至上了中国古代富豪榜。
那么,为何朱元璋如此严格地防范宦官专权,仍然无法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呢?这其中的原因,竟然出在朱元璋自己身上。这一切源于他的一项决定:废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之所以废除宰相制度,是因为他个人集权的需要。他希望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在大明立国初期,朱元璋也曾尝试过设立丞相,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废除。这一决定导致了一个权力漏洞的出现,而宦官正是通过这个漏洞抓住了权力。
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工作。但由于天下大事繁多,皇帝往往无法处理完所有的事务。于是,内阁应运而生。内阁并非行政建制,其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秘书处。
在朱元璋之后的明朝皇帝中,许多皇帝并不尽心尽责地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聪明的明朝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强内阁、票拟。这一办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明朝的皇帝逐渐变得懒惰,甚至不愿亲自批红,而是让太监代为抄写。这样一来,权力就落入了太监手中。
太监们通过票拟、条旨等方式获得了编辑和修改的权利,而内阁大臣本就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能通过票拟来辅政。所有的票拟决定于皇帝的朱批,这使得太监们得以篡改票拟。更何况皇帝长期不见大臣,所有的消息都是通过太监传递的。有些皇帝对太监言听计从,这使得太监们成为了“真皇帝”,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权的根源所在。
回顾历史,可以说,朱元璋才是明朝宦官专权的始作俑者。他的决定导致了这一权力漏洞的出现,千算万算,最终算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