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邸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在中国,比
翻开报纸,大事尽收眼底。信息时代,报纸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承载着时代的脉搏与呼吸。其实,报纸的渊源深远,早在古代就已存在,那时的报纸被称为“邸报”。
举世瞩目的瑰宝——现存最早的报纸
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邸报》,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中国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报纸。这份报纸追溯至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原被妥善收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不幸的是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使其流落异国他乡。它比欧洲最早的手抄本报刊早了800多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邸报”的起源与演变
在古代,“邸”是地方官员进京述职时的临时住所,类似于现代的宾馆。随着历史的演进,“邸”的职能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地方驻京城的办事处。因其地理位置便利,消息灵通,逐渐承担起传递朝廷指令的任务,“邸报”便应运而生。
“邸报”起初是由邸吏手抄的一种不定期的“新闻杂报”,主要报道朝廷的重要政务活动、公务文书等内容,供地方官员和士大夫们阅读。它已初步具备报纸的某些特征和功能,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媒体。
跨越千年的“邸报”
“邸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可惜汉代的报纸未能留存。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邸报”,是在唐代开元年间。据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记载,他曾得到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无头无尾,文章都是分类一条一条写成的,后经人辨认,原来记录的都是开元年间的朝廷政事,于是孙樵将其命名为《开元杂报》。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邸报”。
自汉、唐、宋、元、明至清,“邸报”虽名称屡有变更,但其发行从未中断,性质和内容也保持相对稳定。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邸报》开始使用纸来抄写,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和传播。直到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邸报”才停止刊发。
民间报纸的辉煌——明代《京报》
除了官方的“邸报”,古代还有民间经营的报纸。《京报》是明朝时期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民间报纸。它发行了400多年,直至辛亥革命后才停办。《京报》的原始形态是雕版印刷,后来改为活字印刷,成为我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报纸。到清朝末年,《京报》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北京一地就有12家“报房”,全国至少有20家以上。清代《京报》通常为日刊,日总发行量达万份以上,极为盛行。
清代末期的《京报》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奏折因字数较多,需晚间才能完成印刷装订,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形式的《京报》,已十分接近现代的日报。
历史的长河中,《报纸》这一媒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从古代的“邸报”到现代的报纸,它始终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刘继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