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发生活这件事情
奇闻奇网的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
在当阳长坂的逃亡之路上,一支队伍突然出现在刘备的眼前。刘备放弃了退往江陵的打算,随鲁肃斜向汉津,与预定的船只顺利会合。他们渡过了沔水(即汉水),遇到江夏太守刘琦率领的一万多人前来接应,于是与刘琦一同前往夏口。鲁肃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刘备欣然接受,进驻鄂县的樊口。他派诸葛亮随鲁肃前往东吴的柴桑田,会见屯兵在那里的孙权,共同商讨联合抗曹大计。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章节,描述了诸葛亮到达柴桑后,与孙权君臣的会谈情景。诸葛亮在馆驿中暂作歇息,鲁肃先去见孙权。孙权收到了曹操的檄文,内容大致为“我将统领百万雄兵,上千名将帅,在江夏与你共猎,共同讨伐刘备,平分土地,永结友好。”孙权面对此情况,心中彷徨,与僚属们一起商讨对策。
长史张昭及众谋士都主张投降曹操,但鲁肃却力排众议,主张抵抗。次日,孙权召见诸葛亮,并请江东英俊共同议事。诸葛亮到达后,发现张昭、以及其他二十余名文武官员,衣着整齐,端坐等候。
诸葛亮一一见过他们,行礼已毕,坐于客位。接着,张昭等“群儒”开始与诸葛亮展开辩论。他们主张投降曹操,极力抬高举曹操,贬低刘备和诸葛亮,认为曹操难以抗拒,为自己的投降主张提供依据。同时涉及了儒者治学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
关于薛综。据史书记载,他是沛郡人,年少时随族人避难于交州。士燮归附孙权后,他成为五官中郎将、合浦、交趾太守。诸葛亮赴东吴见孙权是在建安十三年,那时的薛综尚在避难之中,不可能参与这样的辩论场合。即使在他后来出任官职时,也主要在交州任职,鲜少回到朝廷。
再看程秉,他是汝南郡人,因战乱避居交州。他被士燮任命为长史,后来被孙权召为太子太傅。这也说明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舌战群儒之时,程秉并未参与这场辩论。他在后来才被召回朝廷,成为太子太傅。《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至于严睃,他的性格朴实直厚,擅长忠告补益。他曾在孙权称帝后出使蜀国,与诸葛亮有过友好的交往。从性格和背景来看,即使他在场,也不太可能对诸葛亮言辞尖刻。《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却与此不符。至于张温,他在诸葛亮到柴桑之时还年轻未出仕,不可能作为群儒之一参与辩论。这再次说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并不准确。
回顾《三国演义》中的这一精彩场景,虽然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应变能力,但却存在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并未深入考证史实所致。对于我们热爱历史、尊重史实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也需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