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的故事(秦桧的真实历史)
早年经历
秦桧的人生起点颇为波折。他于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于湖北黄州江边的一叶舟中,先在常州安家,后来举家迁至江宁(今天的江苏南京),因此他自称是江宁人。他的父亲秦敏学曾出任玉山县令及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
秦桧早年曾以教授私塾为生,靠微薄的学费度日。他对自己的贫困生活颇为不满,曾作诗表达其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这种生活的艰难并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奋斗之心。终于,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考中进士,起步为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教授,而后又考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
国亡北掳
靖康元年(1126年),是一个国家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汴京失守,宋钦宗投降,被拘于金营。到了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废为庶人。在这风雨飘摇之际,秦桧的名字开始与这个时代的动荡紧密相连。他经历了金国的铁蹄之下,目睹了国家的危难时刻。
获宠南归
金太宗将秦桧分赐给挞懒。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秦桧在挞懒的庇护下,留在了燕山府。他在那里历任“任用”、“参谋军事”等职位,甚至有一次兀术特地为他设宴,其待遇可见一斑。在建炎三、四年间,秦桧参与了淮东战场的战事,虽然具体战事已经模糊,但他曾向被围的楚州写过劝降书,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
朝政风波
绍兴二年(1132年),秦桧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他奏请设立修政局,自任提举,并与参知政事翟汝文共同执掌政务。随后,秦桧以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为由,将其罢官。即使面对吕颐浩的谋划以及黄龟年的弹劾,秦桧依然不为所动,继续他的政治路线。他擢用胡安国、张焘、程瑀等名人,委以要职,以图巩固自己的地位。
东山再起
绍兴五年(1135年),随着金太宗的去世和挞懒主政,宋金两国达成和议。秦桧的仕途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他复官为资政殿学士,后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不久,又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并参议政事。“淮西之变”震惊全国,秦桧作为幕后推手,利用张浚的个人失策,终止了北伐的一切部署和准备。尽管他深藏幕后,却成功地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外。
权倾朝野
绍兴十五年(1145年),秦桧的权势达到了顶峰。高宗对他赏赐无数,甚至赐以“一德格天”的匾额。秦桧建家庙,祭器也由帝王赐给将相。当彗星出现引发天下警觉时,秦桧却以私史害正道为由欲禁私史。面对张浚的直言劝谏和提出的严峻形势警告,秦桧大怒,削其兵权并贬至连州。从此他权倾朝野的地位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