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如何对待生死?嘱弟子苇席裹尸置于深山老林
玄奘法师:传奇之旅与绝世遗产
子午岭沿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间的边际逶迤前行,突然,一个绝美的拐弯,耸起了玉华山。穿越四个神秘峡涧——芝兰谷、凤凰谷、野火谷、珊瑚谷,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唐太宗李世民曾赞叹玄奘法师为法门领袖,这位伟大的法师最终在此地圆寂。
627年,青年玄奘,年仅27岁,踏上了一场决定他一生的西游之旅。他随着商队踏上征途,曾反复向朝廷申请前往天竺学习佛经的许可,最终决定冒险偷渡出境。通缉令如影随形,但他凭借坚韧的毅力与仁者的相助,一路披荆斩棘,终抵目的地。
玄奘法师出生于河南偃师,慧根深长。他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遍游中原各地,足迹遍布现今的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对佛教的深入学习和对高僧的虚心请教,使他发现佛教在中国流传的混乱和疑惑。为了寻求真理,他誓要前往释迦牟尼的故乡澄清问题。
西域之路充满了九死一生的危险。风暴、沙漠、雪山、骄阳……一次又一次的磨难考验着他。他曾四天得不到食物,迷失方向,靠着白骨和马粪前行。盗匪的,部族的强留,都是他面临的致命危险。玄奘法师坚守信念,誓死不屈,终于抵达天竺,即现今的印度。
在那里,他渡恒河,寻访圣迹,尤其在那烂陀寺跟随戒贤大师学习的五年,使他佛法精湛。应戒日王之邀,他在曲女城举办的法会上宣扬大乘佛法,赢得广泛赞誉和尊重。这是641年的春天,玄奘法师41岁。
虽然他在天竺获得了崇高的声望和地位,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初衷——解决中国佛教的问题。他告别了当地的崇拜者和仰慕者,踏上了归途。尽管途中被高昌王挽留,提出供养他一生并奉为国师的提议,但玄奘法师坚决拒绝,他的目标不在地位和生活的优越。回到长安后,尽管唐太宗对他表示欢迎并建议他辅政治国,但他依然婉拒,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显赫。他的目标始终是翻译佛经,传播佛法。
回到长安后,玄奘法师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等地翻译佛经,功绩卓著。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逐渐衰弱。他上书唐高宗请求前往玉华寺翻译佛经,得到批准。玉华寺位于玉华山,曾是唐高祖李渊避暑、的地方,也是驻兵防御突厥的地方。玄奘法师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佛经翻译。
664年夏历正月的一天,玄奘法师在玉华山过河时失足受伤,逐渐病情加重。他有预感,吩咐门徒将自己的后事安排得简单而清净。几个门徒虽然安慰他,但无法掩饰内心的悲伤。二十六天后,玄奘法师圆寂。
黄昏时分我来到玉华山脚下,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沉淀和玄奘法师留下的遗产。我看到了供奉释迦牟尼及其菩萨的岩窟、一棵娑罗树以及佛足印石和金刚座石。心中充满对玄奘法师的敬仰和感慨。他是旷世之人、绝代之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让我们后人追寻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