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中最先灭亡的前蜀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在唐末的纷争大势下,各大势力都在积极扩张地盘,而今,让我们一同探寻前期面积最大的地区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西川节度使的首要任务是夺取东川,这一过程可谓曲折重重,历经三次重要机遇。第一次,恰逢东川老节度使逝世,西川节度使派出的钦差在新任节度使顾彦晖的接任之际,遭遇了绵阳刺史的反叛。这场叛乱以劫持钦差为契机,向南发动进攻。王建趁机出手,以平定叛乱、援助"贤侄"顾彦晖为名,轻松收复失地。当顾彦晖计划道谢时,却因病未能如约赴约,错过了与王建深入合作的机会。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公元985年,当时三位节度使联手攻入京城,宰相韦昭度被除,昭宗危在旦夕。王建派出小部分兵力假装救驾,随后以"东川不出兵救驾"为理由,大举进攻东川。就在王建刚刚攻下一个州的时候,北边的势力迅速出击,成功救出唐昭宗。昭宗自此开始设法削弱王建的力量,下旨让王建撤军。面对这样的局面,王建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
第三次机遇降临在昭宗受其他节度使欺压之际,王建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成功占领渝州、泸州等地。当昭宗回过神来试图命令王建撤军时,已经为时已晚。公元897年十月,顾彦晖被逼自尽,东川彻底落入王建手中。
四年后,王建趁宦官韩全诲劫持昭宗之际出兵吞并了山南西道。又过了两年,他趁势拿下荆南节度使下辖的多个州,版图进一步扩张。此时的王建已拥有广阔的地盘,不再局限于蜀地。面对现实,唐昭宗无奈地在公元903年正式册封王建为蜀王。
第二年,王建弑杀唐昭宗,另立新君,并将京师迁至自己治下的洛阳。大多数小割据势力选择观望,而王建则凭借地盘最大、蜀地易守难攻的优势,公然表示不承认朱温所立政权,继续沿用昭宗年号。公元907年,朱温彻底灭唐,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大多数国家都尊朱温为正朔,而王建依然表示不服。
李克用作为朱温的老上司和强大对手,同样对王建构成挑战。二十三年后,李克用的儿子消灭了后梁,建立了唐朝。此时的王建意识到既然大唐已亡,那么他也具备称帝的实力。于是他在大唐灭亡的当年九月二十五日称帝,国号大蜀。
王建去世后,其子继位。这位皇帝是个享乐主义者,喜欢微服出游。他并非典型的宅男式享乐者,而是喜欢真正地游历四方。有时他会大排场出发,所到之处都静街供他一人游玩;有时则微服游历于民间,像个阔少爷一样享受人生。然而他的享乐导致朝政落入他人之手,加上出游花费巨大,蜀国国力逐渐衰微。此时后梁已被后唐所灭,后唐将蜀国作为首个目标发起进攻。王衍选择投降并出降时表现出极大的谦卑态度。然而他却未能像刘禅那样得到安乐公的生活待遇反而和他的亲属在前往洛阳的路上被全部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