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大辽的?他又为何会在短短几个月后败退
故事从耶律德光开始讲起,这位契丹首领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了他独特的领导才能和雄心壮志。
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宣布改国号为“大契丹国”为“大辽”,标志着契丹部落联盟的转变,正式成为一个建制型国家。一个月前,他以武力征服汴梁城,灭后晋,首次以天子仪仗接受百官的朝拜。耶律德光的雄心壮志并未因此得以顺利实现。他在中原称帝的短短三个月内,各地反抗势力纷纷崛起,他的中原梦开始破碎。
耶律德光的经历如同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统治者一样,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通过东挡西杀,用了13年的时间统一了希腊全境,踏平中东。因为未能及时约束部下,帝国在他死后迅速解体。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欧洲的名将波拿巴,以一己之力对抗全欧七次反法同盟,但最终因过度扩张的欲望在沙俄受到重创。
自后晋始,尊称孙而不称臣,耶律德光所期待的贡品流水不复。他下达通牒,指责后晋“孙皇帝”石重贵不敬,并挥兵南下。战争持续了三年,契丹军队节节败退,耶律德光甚至一度被困,命悬一线。
转机在后晋大将杜重威身上显现。耶律德光承诺,若赶走石重贵,便支持杜重威称帝。后院失火,十万晋军未做抵抗,成了契丹的俘虏。东京汴梁陷落,短暂的后晋仅两帝便告灭亡。耶律德光并未兑现承诺,过河拆桥,自立为帝,改国号。
刚刚建立大辽的耶律德光,如日中天,为何短短数月便节节溃退,最终染病身亡,结局竟是被做成腊肉干?
耶律德光的军事决策失误,导致孤立无援。契丹军队挥军南下,深入中原腹地,远离大后方。石敬瑭手下的大将在太原起兵,截断了耶律德光的撤兵之路,导致其在汴京城仅停留三个月便被一路追杀。
耶律德光无法摆脱过去的劫掠思维。他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激起了北方人民的仇恨和愤怒。初入汴京城的后晋百姓几乎未做抵抗,但耶律德光的残暴行为导致各地节度使群情激愤,纷纷反抗。甚至百姓自发攻破州县府邸,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
同样攻破汴京城者,若能实现“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则可顺利改朝换代。耶律德光却在撤军途中染病身亡。他纵欲过度,死于河北栾城。得知此消息的述律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无奈之下,只得用盐腌制其尸体为腊肉干,才得以运回大辽。
耶律德光虽建立大辽,却未能完成逐鹿中原的大业。扩张领土之道,要懂得适可而止。否则,从“儿皇帝”石敬瑭口中的干爹到一具英年早逝的“木乃伊”,只是一瞬之间。他的故事警示我们:在追求领土扩张的也要注重民心向背与军事决策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