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太平军怎么没有组织一支水师部队?
在晚清乱世,水师的力量在战争中愈发显现其决定性作用。湘军之所以能攻破都城天京,其水师在长江中下游的掌控功不可没,将天京围成了一座孤岛。
由此,湘军水师的统领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杨岳斌等人更是官运亨通,位至总督,权倾天下。令人不禁好奇,为何英勇善战的太平军,却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呢?
实际上,太平军也曾拥有一支水师部队。
太平军起家于陆师,擅长陆地作战。在1852年的一次战役中,太平军攻克了益阳和岳州,获取了大量船只。于是,东王清任命唐正财为典水匠,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一支水师部队,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人数超过两万。
在1855年之前,太平军水师与湘军水师在长江沿岸展开拉锯战。由于湘军水师初期船只稀少、经验不足,屡屡败北。其中,在靖港水战和中,湘军主帅曾国藩两次败北,甚至羞愧到产生自杀的想法。那时的太平军水师,已占据长江中游的主动权。
随着湘军水师的逐渐壮大,太平军水师逐渐失去了对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1863年,戈登率“常胜军”进攻苏州时,唐正财在无锡梅村太湖的战斗中不幸阵亡。此后,太平军水师彻底瓦解,黯然退场。
太平军水师的败落,既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也是领导层战略眼光的缺失。在太平天国,水师并未被当作一支独立的作战部队来打造。其定位更多的是为江河作战提供保障,协助陆师作战。太平天国并未在水师建设上投入更多资源,如购买、建造舰船,配备新式武器,训练水师队伍等。太平军水师的船只大多由民用船只改造而成,武器简陋,队伍素质也参差不齐。
即便太平天国有心打造水师部队,并拥有了专业的水师将领,是否能训练出一支与湘军水师抗衡的队伍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随着时代的到来,打造水师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即便在清廷,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也需要不惜花费重金。太平天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将财力投入到水师建设上,只能将资源向陆师倾斜,水师的发展则变得随缘。
相比之下,清廷对水师的建设极为重视。曾国藩、李鸿章等将领都舍得在水师建设上投入巨资。湘军在湖南、江西等地拥有造船厂,能够制造和维修各种类型的船舶。这些船舶虽然无法与西方列强的近代舰船相提并论,但相较于太平军水师的陈旧船只,仍具有压倒性优势。
太平军中也不乏具有战略眼光的将领,如石达开。他早就意识到水师的重要性,并在1855年湖口之战后制定了造船计划。一年后爆发的内部纷争迫使他率部出走,造船计划最终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