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找到的中国之最(痛打美日欧!中国将管制镓
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在2023年7月3日宣布,自8月1日起,将对镓、锗等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这一决策迅速引起国内外关注,一时间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热议焦点。这场行动,实际上是中国针对西方近期对芯片出口限制的反制措施。
中国外交部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强调,镓、锗相关物项具有明显的民两用属性,欧盟成员也对部分物项实施了出口管制。在此背景下,中国依法对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既是国际通行做法,也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这一举措得到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的支持,他认为这是中国对美日荷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的必要反击,也是针对外国对华科技限制不断升级的有力回击。
背后的数字和数据同样引人注目。中国的镓和锗储量丰富,是全球供应大国。这两种稀有金属在战略新兴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镓的产量占全球逾95%,而锗的产量占全球约67%,主要供应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这些数字凸显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也解释了为何世界各国很难找到替代中国出口这些稀有金属的地方。
近年来,美国、荷兰和日本针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行动不断升级。荷兰已对华禁运尖端技术产品如极紫外光光刻机。自今年初开始,美日荷三国高层在半导体议题上达成了协议。日本和荷兰按照美国的要求,对华实施了限制出口措施。尤其是荷兰阿斯麦公司在全球EUV和DUV光刻机生产上具有垄断地位,此次事件更是凸显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角色。
全球有能力生产深紫外光刻机的公司寥寥无几,其中只有荷兰的阿斯麦ASML和日本的尼康Nikon能够生产。这一领域的垄断现象无疑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对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无疑是对全球供应链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中国此次的反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美国频频向其他国家施压,限制各国对中国出口或进口某些特定产品,声称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考虑,实则针对中国的制造业进行打击。而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促销美国本土的特定产品。实际上,中美商品贸易额在近年来持续增长,反映出美国的制裁可能并非出于其他目的,而是出于促销手段。
中国一直反对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的做法。美国经常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间的正常经贸往来,严重破坏了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此次中国的反击正是对美国行为的回应,也是对其他国家施压的一种警告。中国的反击行动让国际社会意识到中国在面临打压时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面对此情此景,若美国想要解除我国对稀有金属的限制措施,便应先行取消对我国芯片的出口制裁以示诚意并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不仅是对中国的尊重更是对整个国际贸易体系的尊重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