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寄语像凤姐那样自食其力 遭讽超级冷笑话
探微“凤姐现象”:大学校长视角的反思
昨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举行了盛大的毕业典礼,一位网络红人“凤姐”的母校,校长邹渝在典礼上寄语毕业生们。提及校友凤姐,校长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网络传闻凤姐在美国成为了一名修脚师,校长认为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代表她有一技之长,可以自立更生。这一言论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入的讨论。
凤姐,这个名字一度在网络上如雷贯耳,凭借雷人的言行迅速蹿红。如今,她远离故土,在美国修脚,虽然看似自力更生,但真的值得我们如此称赞吗?校长的话语似乎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们去模仿凤姐的行为,但这样的模仿真的有意义吗?
不可否认,凤姐在美国修脚确实是一种谋生手段。我们必须明白,在美国这个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交流上的困难让她除了修脚这样的体力劳动外,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修脚虽然是一种职业,但技术含量并不高,属于社会中的基础劳动。如果拥有高等学历的毕业生也选择这样的职业,无疑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嘲笑。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毫无用处,与他们的初衷和理想背道而驰。
凤姐之所以选择修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报酬较高。每月约25000元的收入,相对于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平均收入来说,这是一个相当诱人的数字。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的高收入是建立在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的。如果大学生效仿凤姐,仅仅为了高收入而放弃专业,可能会得不偿失。他们不仅难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而且可能会因为社会的非议和嘲笑而失去信心,最终放弃自己的理想。
校长认为凤姐成为修脚师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这种态度无疑会让学生误以为凤姐之前的行为——冲击道德底线获取名声——其实是一种成功。我们应该明白,这种成功是建立在争议和非议的基础上的。一旦人们的印象形成,就很难改变。就像国内一些非法致富者,即使后来洗白身份,做起了正当生意,人们仍然难以改变对他们的看法。
那么,校长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凤姐现象呢?笔者认为,最好不要将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作为学生的典型。应该结合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学习凤姐的可行性有多强,而非盲目跟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成功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和努力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并取得真正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