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辽国势不两立,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在乾祐三年,后汉隐帝因猜忌大将郭威,迫使其走上梁山起义之路。不久,隐帝兵败被杀,郭威称帝,建立了新的政权。与此隐帝的弟弟刘崇也在河东十二州称帝,史称北汉。作为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政权,北汉与各方势力关系复杂。
追溯宋辽之战的源头,要说到赵匡胤在讨伐北汉时与契丹发生的冲突。经过数次小规模战争后,双方互有胜负。太平兴国四年,赵匡胤召集文武百官商讨攻灭北汉的策略。虽然有许多朝臣反对,但在主战派的坚持下,朝廷决定进攻北汉。
当契丹得知此事后,紧急召见宋国使臣,质问其意图。宋使的回答坚决明了:北汉如不顺天意,大宋必将问罪。若契丹选择袖手旁观,宋辽之间的和约依然有效;否则,大宋将迎战辽军。契丹人明白,若北汉被宋降服,中原统一将使契丹失去重要的盟友。辽景帝耶律贤焦虑万分,急忙筹备援军以阻止赵匡胤统一中原的步伐。
次年二月,宋军已做好出征准备,赵匡胤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北汉。仅几十天时间,宋军便攻占了北汉周边州县,将太原团团包围。辽国的援军终于赶到,由宰相耶律沙率领的六万辽军在白马岭大涧以北驻扎,观察宋军动向。
辽军中的督军翼王敌烈主张与宋军主力正面交锋,凭借人数优势打击宋军。耶律沙并不认同这种冒进方案。但敌烈以翼王身份强令前军渡河,与宋军守将郭进交战。尽管敌烈的方案冒险,但若能成功实施,定能给宋军造成重创。
郭进对辽军的战斗力有着清晰的认识。他采用“半渡而击之”的战术,成功阻止了辽军的骑兵恢复机动性。随后,郭进亲自率领精兵直插敌军侧翼,导致辽军陷入困境。最终,辽军多位大将阵亡,包括敌烈及其子。
郭进迅速解决辽军先头部队后,辽军中军及后军在耶律沙的率领下渡河。当耶律沙得知敌烈战死消息后,匆忙率军后撤,但已无法挽回败局。耶律斜轸听闻耶律沙受困,率少量兵力支援。他聪明地沿岸射击,为耶律沙的军队提供掩护。宋军在经过长时间战斗后,士气依然旺盛。
郭进见敌方援军到来,决定及时撤军。耶律沙狼狈逃回岸边与耶律斜轸汇合。随后,郭进重整旗鼓,对辽军展开致命打击,导致辽军全军溃败。这场白马岭大战以宋军的胜利告终。
此战使北宋结束了70余年的分裂局面,开始北伐收复燕云。这场战争是宋辽之间的大,以辽国的全面失败而结束。多名契丹高级将领在战争中阵亡,几万名精锐辽军战死沙场。郭进成为划时代的传奇大将,被后世铭记。
在此之前,辽国鲜有败绩,这次惨败使其深刻反思。辽帝意识到中原政权的强大,并未严惩落败的主帅耶律沙,反而委以重任。至于宋辽关系,因这场战争而恶化至冰点,结下世仇。尽管后来两国关系有所复苏,但随着金国的崛起再度恶化,直至辽国灭亡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