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压力性荨麻疹
压力性荨麻疹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荨麻疹类型,主要发生在身体受压部位,如手掌、足底、臀部和上肢等。其症状为受一定压力后发生的伴痒感红斑和深部水肿,可在8至72小时内自行消退。
流行病学方面,慢性荨麻疹中有2%为压力性荨麻疹,好发于年轻人,年龄分布在20至44岁,65%至80%的患者为男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压力性荨麻疹与炎症介质的关系密切。患者在受压皮肤注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后,局部会产生迟发性风团。压力性风团中已经分离出高浓度组胺和激肽,但白三烯不是主要的发病介质。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缺乏可能导致介质作用延长,解释迟发性风团的形成。
临床表现上,皮损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如掌、跖、臀、上背,少数出现在面部。皮肤受压后4至8小时局部发生风团,持续时间8至72小时,平均20小时左右。皮损为大的红斑,深部水肿,中央血管受压呈白色。半数患者还可能出现畏寒、发热、多汗、恶心、关节痛、疲劳等全身症状。
压力性荨麻疹常与其他类型合并出现,如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等。实验室检查方面,70%的患者血沉轻度到中度增快,20%至53%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
病理上,风团活检显示真皮下部组织水肿和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诊断上,根据皮肤局部有受压史、临床表现为皮肤的红斑和深部水肿即可诊断。
治疗方面,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局部使用强效皮质类固醇霜可减轻患者对压力的反应。氨苯砜、西替利嗪等治疗也能减轻压力诱发的荨麻疹。有报告指出,使用西替利嗪治疗3周后,病理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了75%。
《皮质类固醇口服治疗的力量与策略》
预防为先,远离皮肤压力
在皮肤健康领域,皮质类固醇口服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皮肤症状,还能在预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深入了解这种治疗方法,并如何预防皮肤长时间重压带来的不良影响。
皮质类固醇作为一种强大的抗炎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口服治疗的方式能够迅速有效地缓解皮肤炎症和过敏反应。这种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急性病症,如湿疹、荨麻疹等,还对于慢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等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皮肤的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治疗之外,预防同样重要。长时间的重压会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缺氧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来保护皮肤健康。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压迫皮肤,适时调整姿势和休息。保持适度的运动和锻炼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皮肤;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环境中,如高温、潮湿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免疫力;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问题。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保护皮肤健康,预防皮肤疾病的发生。
(责任编辑:韩晶)本篇文章由湘120健康网(
